前言 對於信誓旦旦的陳述,後來證明全是假的,說話的人未必存心說謊;明明手腳都癱瘓了,病人卻完全否認,堅稱立刻可以切菜掌廚;住在病房,卻說是她家客廳,要下人備茶待客;還有,面對身旁的親人,卻說是另有其人入侵體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信賴大腦,大腦真的誠信以報嗎?
大腦症候群 由於個人對行為與認知行為學特別感興趣,身為腦神經科醫師二十年來,看了不少罕見、有趣的臨床表現,對增進大腦與行為之間關係的了解,多少有所助益。
一、高沙可夫症候群(Wernicke-Korsakoff syndrome)
大多發生於酒癮患者、或營養失調病人身上的高沙可夫失憶症,是教科書上提到作話(confabulation)症狀的典型代表。病人經常明顯失憶,但對於失去記憶的空白,卻常會用個人完全沒有經驗過的事情、毫不費力地填補起來,外表看來,病人沒有說謊的樣子。
班森是前美國加州大學知名的行為神經學教授,他曾對高沙可夫失憶症病人所產生的作話,給了一個很貼切的名稱:「誠實的說謊」,病人並非刻意說謊,這與一般為了脫罪、詐財的說謊是不一樣的。
二、肢體失認症 (Asomatagnosia)
記得2007年四月,神經科的住院醫師拉著我去看一位病人,那是一位老太婆,她對自己中風後嚴重癱瘓的左手與左腳完全漠不關心。我故意問她現在如果回家去,可以做家事嗎?可以晾衣服嗎?她都說沒有問題!她知道自己是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院,但是確實原因卻講不出來;最奇特的是,要她舉起左手,她無法辦到,但卻無法解釋為何如此;我把她無力的左手舉到她的面前,問她:這是誰的手?她回答說:這是她孫子的手!
用力捏她的手腳,病人感到疼痛,用音叉測試骨頭皮膚,她也可以感覺到震動,住院醫師以手觸摸,逐漸從她的左肩由上臂而下,到了左上臂的中段,病人開始覺得那已經不是她的手了。
三、卡波格拉斯症候群(Capgras syndrome)
通常對外來的刺激,會被我們大腦的許多地方所接收、進而解讀,多半會與過去的經驗進行比對,以作為新的或舊的最基本判斷,這種比較至少有兩個層面,一為情緒,一為認知。情緒知覺與杏仁核相關,對於熟悉的刺激應當引發反應,雖然些微,但仍有可能經由生理儀器偵測出來,例如心跳穩定度、流汗引發皮膚阻抗的改變等等;認知則由大腦皮質負責,可經由腦波的反應、或者更先進的功能性磁振造影術看得出來。正常人這兩種反應吻合、不相衝突,但是病態如腦傷或退化,則可能一存一廢。
在精神科疾病中,有一個症候群叫卡波格拉斯症候群,病人看到家人或熟人時卻覺得陌生,硬說有個第三者將眼前的人置換掉了。心理學家嘗試來解釋,其中一個可能原因就是情緒與認知解離,出現不一致之情況,卡波格拉斯症候群的病人覺得面前的人應該認識,但卻沒有激起熟悉感(familiarity),病人本身也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於是就編一個理由騙自己:那就是面前的熟人被陌生人入侵、頂替了。相反的情況叫佛列哥利症候群(Fregoli syndrome),病人對陌生人卻產生熟悉感,一見面可能立刻左擁右抱、勾肩搭背,但實際上卻不是那回事。
這可能是前述認知與情緒解離不一致的後果。這裡介紹一個更離奇的個案,她主動去頂替別人的身份。
黃老師師範學校畢業,在當時算是不錯的學歷,又是人人稱羨的老師,大家對她真是尊敬有加。 黃 老師剛從台南師專附小退休後,記憶力開始變得不好,常常一句話說了又說、問了又問,家人都被她煩的受不了。腦力逐漸的退化,真的令她的家人十分不忍,其中,在與家人相處之中,她女兒發現病人一件不可思議之事。 黃 老師居然將女兒的身份套到自己的身上,自述教育過程、年齡與工作等,通通都是女兒的特質,唸出她先生的名字, 黃 老師說是她的爸爸,簡直就是冒用身份(identity theft)。 黃 老師是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除了常見的症狀之外,出現了身份互換的現象,這和一般認為在阿茲海默氏症,與情緒有關的功能退化較晚發生的理論不合。
四、複製的錯憶(Duplicative Paramnesia)
2001年,我碰過一位右腦前額葉出血的病人,住院當中將病房視為客廳,要正在查房中的醫療團隊接受她的招待;同時,不肯相信別人的指正,由於她住的是雙人房,隔著布簾的鄰床病人的看護發出聲音,她也將之視為妹妹阿菊的聲音,經人指正,她還會編出一套說辭,說她妹妹嫁得不好,必須賺錢維生,才會從事看護的工作,顯然病人對她的作話信以為真,若有衝突之處,還會提出解釋,自圓其說。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即所謂的「複製的錯憶」,最早提出這個名詞的也是班森教授。目前的解釋乃是來自杏仁核與皮質的訊息出現衝突,於是理性的左腦便兀自提出解釋。
但這都只是臆測,真實情況為何,仍需進一步觀察與研究。
五、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 disease)
記得有位資深退休護理老師得了阿茲海默氏症,她定期從斗六來到台南看門診,持續了許多年。
有一次我問她認不認識白醫師?她說白醫師是她以前醫院的同事;指著身旁的外籍看護說,這是她姐姐的女兒及同事;照她女兒的說法是:她的失智母親對別人的問話立刻接腔,毫不遲疑,完全不認為所說荒唐、與事實不符。
啟示
生活中經常看到刻意欺騙、詐騙集團事件,但這如何與自我欺騙,或心中堅固不移的信念區分;雖然在他人看來卻明顯是個騙局,當事人在陳述事情時並一點也沒有欺騙的意圖。
我們對他人的言行到底要相信到什麼程度?對自己又如何?
結論
還記得競選時,每位候選人都認為他或她會當選,否則也不會登記參選,這種信念說來是好,但是大多數的落選人而言,我們如何看待這種與事實不符的現象呢?還有,一項針對大學教師的自評,結果有高達九成的人認為自己的表現優於平均,這代表至少有四成的認定是錯誤的,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哲學問題,說來也是。
http://tw.myblog.yahoo.com/jw!6.SLTS6CER6arbXWfjlW_YPU8w--/article?mid=72 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