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楊柳青年畫(杨柳青年画)搜集



楊柳青年畫(杨柳青年画)搜集


http://bbs.ce.cn/bbs/viewthread.php?tid=150084


 


  我國古代繪畫品類裏,沒有年畫這一畫種,宋代雖然已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鍾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的文獻記載。但還未以年畫之名來總稱其品類。明朝年畫題材漸擴大。 十二月二十四日 ,渭之交年,民間祀灶。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帖、鍾馗、福祿、虎頭、和合諸圖,粘貼房壁。宮廷大內,則室中多掛綿羊太子畫帖。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也沒提到年畫二字。清代,曹雪芹作小說《紅樓夢》,其中有劉姥姥游大觀園一段故事:當賈母依欄坐下,因問劉姥姥這園子好不好?劉姥姥念佛說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貼,……。劉姥姥說的當然是農村貼的年畫兒,可知清初北京稱年畫為畫兒。到了道光29年(西元1849年),李光庭著《鄉言解頤》,書中記有新年十事,在年畫一事中,說: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此時繪畫內,遂將民間過新年時粘貼的門神、灶君、鍾馗、福祿、和合以及《孝順圖》、《莊稼忙》等含有教育兒童和描寫農村勞動生產的各種畫兒,統一稱作年畫了。同時,文中也明確了年畫的定義和性質。也就是說:準備農曆過年,人們打掃屋子,清潔衛生之後,在門窗或室內張貼的木版彩印畫,叫做年畫。這類年畫的題材內容,主要的是描寫勞動人民喜慶豐收的《莊稼忙》,或含有教化意義的,如《孝順圖》(俗稱二十四孝)等。從現存全國各地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來看,它的題材內容確是包羅萬象。除了那些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通俗小說等為題材內容的作品外,還有描寫漁樵耕讀四業,三教九流,屋木舟車,山水名勝、珍禽異獸、仙花瑤草、水族草蟲、商埠新景、各地風尚、汽車火輪、槍炮戰爭、西洋風俗等,仿佛是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圖繪。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降,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等祈福迎接、驅災避邪的願望。民間年畫的欣賞者大都是
文化低下的勞動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達人民大眾祈福禳災的心願時,還要獲得一些文化歷史之類的知識。從而使得民間年畫成為廣大農村群眾的重要精神食糧。它雖然歲末臘月才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得見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以往大凡歲時節日,和平日嫁女聚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為瞭解年畫藝術與民俗相互關係之密切,下面就民俗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有關年畫,逐類略述如下:
(一)歲時節令裏的應景年畫
  一、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曆書(日曆、月曆之類),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俗稱句芒,象徵春臨)依一臥牛身旁,手托一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民耕作時,按圖上節氣務農。宋劉克莊詩:今年檯曆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二、戲出燈畫民間以 農曆正月十五日 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彩,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紮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製的燈方子紙畫。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如
河北武強畫店印的《打金枝》一幅,畫郭暖恕打升平公主不去為公公郭子儀拜夀,公主被打,回宮哭訴,父皇唐肅宗(李亨);郭子儀得知幼子郭暖毆打公主,闖下大禍,綁子上朝請罪,肅宗認為附馬與公主吵架是兒女家庭之事,不應由朝廷處理,並與皇后勸解二人和好。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藥名一)謎底為使君子。又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紮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幹,能活動自轉,下放一燭,燭光煽輪,輪上之刀馬人物隨即旋轉不息,常見的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按漢司馬遷《史記》載:執金吾掌禁夜行,唯 正月十五 敕許弛禁,謂之放夜。但當時還未成燈節,到了唐以後,燈節(又稱元宵節)才漸漸熱鬧起來。宋時,元宵節的燈品最多,周密《武林舊事》中所說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就是走馬燈。可知宋代已有以火煽輪而自輪的走馬燈了。清代一位貴族子弟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裏說道:走馬燈之制,亦系以火禦輪,以輪運機,即今輪船,鐵軌之一班。使推廣而廣之,精益求精,數百年來,安知不成利器耶?惜中士以機巧為戒,即有自出心裁精於製造者,莫不以兒戲視之。今日之際,人步亦步,人趨亦趨,詫為神奇,安于愚魯,則天地生財之道豈獨厚于彼而薄於我耶?是亦不自憤耳!參見附圖北京刻印年畫《鋸大缸》走馬燈人物。

  三、老鼠娶親 《北京歲華記》雲:“25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盡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北方是日有老鼠娶親之說,南方謂老鼠嫁女
上海一帶於 正月十六日 為老鼠婚期。民間年畫產地,如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湖南隆回、福建漳州等年畫作坊,都有這一題材的作品印製,而且還影響到東南亞等國家。如越南的年畫中有一幅《老鼠娶親》,就與湖南隆回楚南灘頭印製的相仿佛,老鼠娶親的故事據清俞越《茶室叢鈔》:老鼠生了個女兒,它的父母非常喜愛它,要把它嫁給一個好女婿。它們認為太陽高高懸在空中,應該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了,就求太陽作它們的女婿。太陽說:我不行,只要烏雲一來就把我遮住了。老鼠一想還是雲好,就去請烏雲作女婿。烏雲說:我怕風,風一吹就找不到我了。於是老鼠又去找風,風說:我可不行,因為我遇到牆就無力了。老鼠又去找牆,牆回答說,我最怕老鼠,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民間傳說又有發展,說:老鼠最怕貓,如果把女兒嫁給貓,那麼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了。老鼠很高興地找到了貓,貓一聽很是高興,說好當晚娶親,這天正是 正月二十四日 ,當花轎抬著新娘還沒來得及下轎結拜時,老貓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實,填倉節是捕鼠的一次集體行動。春天正是老鼠繁殖季節。南方天氣暖的早,北方稍晚,故相差十天,老鼠娶親的這天,民間晚上不許點燈並給貓兒好飯食。教兒童們夜晚不要說話,靜聽老鼠娶親的鼓笛笙簫之音樂。這樣全村皆黑沉沉靜無一聲,老鼠則可全無顧忌了,只有貓兒吃好了正有力氣去消災老鼠,以保護填好糧米的倉房。所以這老鼠娶親題材的年畫,各地作坊都有印製,每到 正月二十五日 填倉的前夜,老人們常將牆上貼的這幅畫講給孩子們聽,哄孩子們早入睡,以誘鼠出洞,放貓擒拿。  四、天師符《清嘉錄》: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貽天師符貼廳事以鎮惡,而小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畫姜太公財神及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因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蘆席,及忌蓋屋。(梁·宗懍《荊夢歲時記》)。所以廣東佛山、陝西鳳翔、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上海舊較場等年畫作坊,都刻印多種形式的天師符以備五月供人們採購。蘇州桃花塢就有《靈符鎮宅》、《天師真人》、《太公在此》、《杏黃旗》等大小尺幅不一的七種。據《三教搜神大全》載:天師者,漢張道陵也,子房八世孫,光武帝建武間生於吳天目山,學長生法術,隱於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遊名山,東抵興安雲錦溪,升高而望日,是有異境,緣衍流而之雲錦洞,有岩焉,煉丹其中三年,青龍白虎繞於上,丹成鉺之,時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後於蜀之雲台峰升天,所遺經綠符章並印劍,以授子孫。年畫中的張天師,都是身披八卦袍,以表示煉丹,手舉利劍,顯示除殺鬼魅之威風,有的坐騎黃虎,藉以驅邪惡。每幅圖上或蓋一靈符鎮宅之方印,或印一敕令神符,故名天師符。是大江南北端午節日常見的一種木刻彩印應時畫。  五、鎮宅鍾馗 鍾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鍾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宰執每歲有內待省例,賜新火冰之類。元豐元年(西元1089年)除日,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鍾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複賜。反映出宋代鍾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牆壁或閘上。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後,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於堂中掛鍾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鍾馗驅邪祛魅之說,初見于宋代沈括《補筆談》:禁中有吳道子畫鍾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幸翠華還宮,上不懌,因店作,將逾月,巫醫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絳犢鼻,履一足球隊,跣一足,懸一履,搖一大筠紙扇,竅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繞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蘭裳,袒一臂,革雙足,乃提其小者,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雲: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進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夢覺,店若頓瘳,而體益壯,乃召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後來繪畫中的鍾馗,即從此說而來。民間年畫中之鍾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鍾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革雙足,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蓋借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此外,蘇州桃花塢和上海舊較場清代刻印的鍾馗中,有鍾馗右手舉劍,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旁刻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上有消除五毒驅邪降福方印和一八卦圖者,可見清以前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已演化變成了55日 時提醒人們注意夏天已到,蛇蠍毒蟲活動,要防範兒童勿被蟲咬的招貼畫了。

  六、月宮符像 8月15正當三秋恰半,俗稱中秋。宋以前,每逢中秋人們只是飲酒賞月。此夜正是金風送爽,玉露生涼,月色倍明,丹桂飄香的好時光,大戶人家莫不登高樓,臨水榭,開敞軒,迎月賞景,排宴高歌。“雖陋巷盆寒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實。(《夢梁錄》)但此時還沒有祭月宮,分月餅之風俗。明朝劉侗等著《帝京景物略》,其中有祭月之說:“ 8月15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跌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花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月光紙,至今尚有收藏。但系清代後印,形式確如劉侗所記。月光紙上刻印一菩薩跌坐一蓮座上,下有龍女、善才童子雙手合十立於漂浮海面之蓮瓣上,空上韋馱抱杵立於雲端,繪刻精麗,宛如宋人水月觀音之圖。下有一圓光,象徵滿月,內刻一兔搗藥于桂樹下,後有繡窗畫棟,玉石欄杆之宮殿,圓光外上刻一佛二菩薩坐像,旁列四天王站立兩側,下有海水龍王朝月宮。構圖勻滿,刻工細密,是屬北京木刻年畫作坊上乘之品,其他各地,如河南開封、福建泉州、
雲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宮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繪玉兔搗藥於月宮而已,開封朱仙鎮年畫作坊印製的《月光菩薩》之像別具一格,附繪有桂殿玉兔外,還畫一後妃宮妝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圖畫。  七、鬥香 蘇州桃花塢年畫中,有齋月宮的全份彩印畫,蘇州一帶民俗,中秋拜月不設月宮符像,拜月時院中案上設一鬥香。鬥香是以線香作鬥形,外粘以彩畫,鬥內納香屑於其中。香鬥內放一彩印之宮殿,形如三間四柱之牌樓,和印有三國演義故事(如灞橋桃袍三戰呂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鹹買下,焚於月下,謂之燒鬥香。此外,蘇州等地木版年畫中,尚有一種彩印月餅紙。紙上印有月餅形式,和官禮茶食等字樣,是屬包裝藝術之類。按三南宋時已有了月餅之名,但只作為蒸作從食(見《武林舊事》),還非應節之食品,明代8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酌中志》)。這才作為中秋的節物出現於市。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作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即西北各民族;三是遼、金統治下的舊族北方人民稱漢人;四是南方人民叫南人。統治者對南人剝削壓迫最殘酷。元末,江南人民在八月秋收之後,以祭月為名互贈月餅,餅內放有八月中秋殺韃子紙條,號召起義,推翻暴政。後來為了慶祝勝利,每年中秋節日便互送月餅為官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50年代江蘇徐州作坊刻印的一幅中秋月餅包裝彩紙,上有工農和五穀蔬菜圖像外,還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猶存古代民間傳說合力禦侮之遺意。   八、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曆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的年畫形式之一。現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西元1488年)陝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81。梅瓶四周,畫自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氣候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如二九一圖,畫寒林蕭索,白雪滿山,華樓上有人對飲賞景,樓下遊子徘徊于途,上題:凜凜寒風刮地來,冰花妝就玉樓臺;銀瓶注酒歌金鏤,誰歎征人尚未回。八九,畫農人鞭牛犁田,上題:積潤統消景物鮮,桃花未吐柳含煙,農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開百畝田。畫出寒冬與初春不同季節的不同景物。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傳世者尚有不少,有畫三出小戲,每出戲名三個字,每字筆劃為九,共81筆。如洪洋洞破洪洲南陽關(破陽字勉強為九筆)。還有中畫人物,兩邊刻有九九消寒歌者。天津楊柳青李盛興畫店印的《歲朝吉慶九九圖》第一九都唱出一個故事。如:七九寒窯去讀書,蒙正無時趕過齋,大比之年去會試,平地登天中狀元。戴廉增畫店印的《三字經九九圖》,每九皆含《三字經》數句。如:三九的佳人淚如梭,奴看你不成器,終須玉環琢。一年四季南北混,自勤苦不能尚勤學。養不教,父之過,孔門高第作大學,元聖周公作周禮,大成至聖師項?。共有《三字經》中十句之多。這對農村來說,頗有普及教育之意義。民間年畫中的《九九消寒圖》中尚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有一幅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洌洌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代冬至節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宋代冬至日,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作節。(見《武林舊事》)。所以北方木版年畫中九九消寒圖出現較早,形式尤多。

  九、灶君馬 民俗臘月23日家家戶戶皆祭灶,祭畢將圖像焚化,謂之上天。除夕再由市上買一新灶君像,以待來年焚化。《禮祀·祭法》:(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留、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鄭玄注: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遣告者爾。灶主飲食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清代更用糖瓜、糖餅祭禮,以止灶君上天胡說。可見這一風俗之衍變,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馬印刻作坊遍及全國,遠至雲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線灶君紙馬之圖像。從收集到的全國各地灶君馬來看,尺寸大者約二尺,小的不過五寸。圖像的形式,有坐、有立( 白族灶 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獨坐,有灶君與夫人並坐,還有香案前灶君坐於中間, 左右二 夫人分坐,此類灶君只有山東濰縣和聊城一帶流行,俗稱三頭灶。灶君以北京供奉的形式最多,由旗人貴族、到柴門貧民,由官府或工商業者,到異鄉流落京都的寒士,祭灶雖然同是一夕,但灶君馬並不一式。一是家灶,為一般家庭供奉者, 印灶 君與夫人捧圭並坐;二是官灶,又稱鰥灶,是灶君一人獨坐,為官衙或商家作坊廚房貼用者;三曰上天灶,尺幅較小,圖下 印灶 君夫婦並坐,圖上畫灶君騎馬于南天門會見玉皇。為山區農村所貼用。四曰:神灶,即獨座捧圭灶君,是旗人貴族們特用者。圖像尺幅較大,繪刻精細,灶君頭後之頂光炎為綠色(漢民祀者皆紅色),因滿族入關前為遊獵生活,向無祀灶之風俗,康熙後始有祭灶之儀又因皇帝稱君,故滿族統治者稱灶君為灶神;五曰燒灶,這類灶君馬是以墨線印出後,不敷彩套金,中刻灶君,下臥一馬,上有司命之神字樣,專供無家可歸或平日不供灶君的作坊,以及旅居京都的異鄉過客,臨祭時買來貼用。灶君除稱司命之神外,還有稱 東 君賜福者。尤有興味的是上海印製的灶君馬, 都是灶 君獨坐於定福宮下,前有五子奪盔等吉祥人物。還有一種趙軍官,刻印趙雲持槍騎馬,下有文武財神、福祿星官等像。據說非平常人家所貼者,因恐灶天言事,古祀趙軍以祈平安。過去灶君馬為家家戶戶所祀,故民間故事中有 關灶 君的傳說也多,但流傳北方的莫過於灶君兩妻的故事,也是山東濰縣三頭灶創作的根源。故事大意:灶君本名張萬倉,娶妻郭丁香,丁香勤儉持家,使張萬倉家境富了起來。張萬倉出外經商,又愛上了個能說會吃的王海棠。張萬倉休了前妻,娶來了海棠,沒有幾個兩人就把家財揮霍光了,張萬倉又遭到了火災而雙目失明,滄為乞丐,沿村乞討度日。一天,張萬倉乞討至一家門口,主人可憐他施捨他一碗熱麵條,並教他在廚房裏暖暖身子,以免凍死。當張萬倉吃出麵條味道是郭丁香所做,一問果然不錯。就羞愧鑽進了灶膛自焚而死。上帝聞知此事,念張萬倉尚有悔過知恥之意,所以就封張萬倉為灶君。所以濰縣出現了三頭灶的灶君馬。   十、大過新年過去木版年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是以除夕包餃子為內容的《同慶新年》了。此畫流行於北方和東北廣大農村裏,圖中畫八個場面:一、風調雨順,畫老人們拜天地三界眾神;二、辭皂(灶)王,一老一少跪在灶前禮灶王;三、國泰民安,全家在拜財神;四、除夕吃餃子,又有兩個兒童在放鞭炮;五、敬祖先,夫婦和一兒童拜于祖宗牌位之前;六、花炮連天,仿佛是元夕兒童放焰火之景;七、兄友弟恭,畫兄弟拜年;八、夫婦拜節。恰如《帝京歲時紀勝》裏所描繪: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祀祖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闔家吃葷素細餡水餃兒。又《燕京歲時記》黃昏之後,闔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鬥葉以為樂……如今春節,雖已無祀祖祀神接灶和擲骰、鬥葉之博戲了。但貼春秋、吃餃子等風俗,仍未禁絕。餃子的來歷已久,過去晝夜分作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十二支,子時正是除夕、新年相交之時,故取送舊迎新更歲交子之音義而為餃子它的原名來自餛飩。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引南北朝顏之推雲: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其形恰似今日餃子。1972年在
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的土碗中,就有餃子十餘枚,形式與今之餃子同。年畫中的包餃子,反映了千百年的飲食風俗習慣。

  十一、升仙圖(升官圖)除夕之夜,家人圍爐閒話,語多吉利,小兒嬉戲通夜不眠,或擲骰子,或玩升仙圖以宵夜,名為守歲,含珍惜一年時光將盡、夜惜年時光將盡、夜惜年華之意。民間年畫中,各地都有為兒童們除夕不寐而刻印的升仙圖(升官圖)彩色玩物。這類彩印玩物名稱不一,蘇州叫逍遙圖,蘇北叫消消氣,山東叫鳳凰棋,福建叫葫蘆悶,天津叫趕八蛇,因圖中有八仙、白蛇等神仙人物而得名。各地印製的升仙圖不僅尺幅大小不同,內容形式也不一樣。大凡南方尺寸較小,一般二十餘釐米見方,北方較大,長闊各有六十餘釐米。內容廣泛。四川成都印的是以人物為主,有《水滸》(二十四英雄圖)、《古代二十四孝子圖》、《百子圖》。還有一幅百獸圖除刻印十二生肖外,又有狼、熊、象、豹、麟、猻、駱駝、海馬、鶴、鳳、龍等祥禽走獸。蘇州桃花塢印的花樣也有數種,有《橋名升官圖》、《耍貨圖》、《十二花神圖》等。《橋名升官圖》刻蘇州城內外名橋十餘座,如香花橋、萬年橋、善人橋、鴛鴦橋、寶帶橋……。《十二花神圖》是以一年十二月,每月一司花之神刻印的升仙圖,最高是和合二仙,到此則勝。十二花神由起點往下排列為楊六郎、柳夢梅、鍾馗、謝意秋、唐明皇、石崇、張麗華、 王昭 君、貂蟬、鍾馗、陶淵明、楊再興、萬喜良、于志林、楊貴妃、西施等共十六人,超出十二之數。《耍貨升官圖》刻繪了兒童玩具十余種,有不倒翁、叫雞、竹笛、搖鼓、寶塔、花鼓、弓箭、蛤蟆、金魚、鈸、仙人、木桶、皮老虎、地鈴、笙等各種玩具,博時以升入中心聚寶盆為止。可獲全勝。是一種傳統兒童玩具的博覽圖。天津楊柳青的升仙圖形式也有數種。早期的題材是《莊稼忙》,上刻農村人民一年四季在做各種不同勞動的情景。有耕田犁地、耙地、播種、踩壟、梳苗、耪地、除草、送水、割麥、軋場、篩土、收糧、入倉、敬神、掃場到酬謝神農為止。描繪了農事操作的全部過程。《七俠五義》一圖,刻印了除盧芳、韓章、徐慶、蔣平、白玉堂、智仁、展昭、丁照蘭、丁照惠、歐陽春、艾虎等正面人物外,還有花蝴蝶、鄧車、柳青,在梅、胡向等盜賊,中心畫王朝、馬漢和包公。這是受晚清俠義小說之影響的年畫,山東濰縣的鳳凰棋(升仙圖)以《八仙過海》一圖最精彩。   十二、升官圖 圖分文官、武職兩種。武職最高至公爵為止。每個衙門職別不同,如八旗衙門,分都統、副都統、參領、協領、佐領、防禦、驍騎、固山達、鋒校、藍翎長、馬上兵、馬下兵。品級由一品到九品,兵無品級。從這兩張文武升官圖中,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清代的政府衙門和官兵編制以及品級待遇、官位高低等簡要組織形式,它無異於一部簡明清代職官表。升官圖不僅清代有,前有明,後有民國。《民國升官圖》由鄉長起馬,可升縣長,保安司令、僑委會委員、蒙藏會委員長,艦隊司令直到國民政府主席止。文武黨政不分,十分混亂。《明代升官全圖》刻印職官較細,有文鄉試、武鄉試、文殿試、武殿試、召試、歲舉、選拔等層次,後有雜職,外儒學、外縣、外州、外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欽差、印差、太監司、尚寶司、留守司、布政司、按察司、鹽運司、提舉司、兵馬司、通政司、廷尉司、行人司、僧錄司、道錄司、都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苑馬寺、皇府、王府、詹事府、五軍都督府、京府、宗人府、錦衣衛、外衛、司經局、寶泉局、鑄印局、欽天監、國子監、司禮監、內閣、公孤、勳戚、上柱國、中書科、六科、廉楫吏兵、各道、參贊軍機、都察院、翰林院、太醫院、祀祭署、會闈、超栩、額外擢用、世襲等部、司、局、署各部門,職稱各有不同,共有410多名目。此外還列有英烈祠、表忠祠、奸妄所、閹黨務等。如英烈祠裏有于謙、楊繼盛等,功臣裏列王守仁、戚繼光、奸妄所首榜嚴嵩、閹党魏忠賢。此圖印刻精細,當博戲時不僅得識明代龐大的政府機構,而且還能得知明史上的忠奸善惡之臣。升官圖中尚有以《紅樓夢》小說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多種。有《大觀園全圖》、《金陵十二釵圖》等。按:房千里《骰子選格序》雲:開成三年(西元838年)春,子自海上北徒,舟行次洞庭之陽,系船野浦下,遇二三子號進士者,以穴骼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觀此可知升官圖自唐代就已有了。升仙圖又名選仙圖,同在唐代出現,從年畫作坊印製的這種除夕玩物看,它的作用除了使兒童看圖識物和文化低的勞動者得識官職或小說人物故事外,今天用來研究過去朝廷組織
系統也有簡明要覽之價值。

  十三、葉子(紙牌) 除夕兒童們嬉玩升官圖,大人則以鬥紙牌來宵夜。鬥紙牌不止除夕出現,逢節或喜壽佳期,也常在家庭範圍內作為娛樂之活動。半紙牌又名馬吊,起於明末,凡紙牌四十頁、上刻印人物及錢、繩索等圖案之形,有萬貫、千萬貫、索子、文錢諸名。牌中刻印的人物多在字牌中。圖像則是《水滸》好漢英雄。如一萬是燕青,二萬花榮,五萬李逵,”“八萬朱仝,千萬是武松,另外還有單張刻繪彩色人物的,如時遷晁蓋還有白蛇、許仙、青蛇等等。尺寸說來北方較大,繪刻略粗,江南稍小,刻印精緻。安徽蕪湖的單張人物是彩繪福祿壽三星和文武狀元;象史進、林沖,只刻其名而無頭像。江蘇南通的紙牌上,皆印有《西遊記》、或八仙人麒麟送子等吉祥人物一人,繪刻較精美。這類紙牌與明代畫家陳老蓮《葉子譜》無關,它的遊戲方法也非作為酒令之具,而另有《葉子譜》(明潘子恒撰)。至於為何都刻印梁山好漢,且山東印刻者形式獨多?據《簷曝雜記》:《居易錄》載:宋張忠文公叔夜招安梁山泊榜文,有赤身為國、不避凶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拿獲盧俊義者,賞錢百萬貫,雙執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灼、柴進、武松、張青者,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逵者,賞五萬貫有差。今鬥葉子紅有萬萬貫、千萬貫、花紅降等采,用張叔夜榜文中語也。而紙牌中的索子丙錢以及紙牌名目鬥索獲等玩法不言而喻,皆與招安梁山泊英雄好漢之榜文有關。今天的麻將牌或從鬥葉子中的紙牌發展而來。
(二)日常禮俗中的幾種畫樣

  民間年畫之形成,無疑是隨著歲末風俗而來,它的內容除上述與歲時節令緊密相關外(即雙驅邪禳災、迎新納福為主)。還有部分和日常人生禮俗有關。象婚姻、壽誕、開市、收徒、敬祖等等,年畫作坊都有特製的畫幅應市。如結婚人家總是盼望生兒育女,將來讀書作官改換門第。所以過去年畫中的天仙送子麒麟送子中堂,是專供新婚之家懸掛之畫,下麵分述之。

  一、天仙送子類 《魏書·帝紀》:魏聖武帝諱詰汾,嘗耕田於山澤,忽見輜軒自天而下,中一美婦人自稱天女,受命相偶,旦曰請還,期年復會於此。及期,帝先至,果複相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此君之子也,當世為帝王。言訖而去,即世祖神元皇帝。後人便把這一故事繪製成圖,複刻版印行,成為年畫中常見的喜慶題材之一。還有麒麟送子蓮生貴子之圖,是慶賀生子之家喜用的年畫。《瑞應圖》稱:麒麟不踐生蟲,不折不草,不群居,不侶行,不食不義,不飲漁池。仁獸。又《聖跡圖》有孔子生,麟吐玉書之說,故麒麟送子便成了象徵天下太平文運昌盛之兆,藉以祝賀喜得男嬰的美詞。

  二、祝壽之類 年畫中有雙勾一字,字內滿填八仙壽星等人物,和松柏仙桃等象徵長壽之物。此外,常見的還有壽星圖瑤池祝壽圖等。前者為祝賀年老公公壽誕時掛,後者為老太太生日時用。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祠之以祈福壽。(見《史記·封禪書索隱》)又《南史·夷貊傳》: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號長頸王。今世俗畫的壽星疑本此說。《集仙錄》稱:西王母所居宮室在龜山,層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之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列也。可知瑤池祝壽是畫西王母之圖,以慶婦女老人長壽不衰。祝壽之圖還有八仙上壽,畫漢之鐘離權。上古李鐵拐。唐呂洞賓、韓湘、張果、何仙姑、藍采和,宋曹國舅等時代不一的八位仙人。據明代《王龕州集》,題八仙圖後雲:八仙者,鐘離、李、呂、張、藍、韓、曹、何也,不知其會所由起,亦不知其畫所由始。吾所親仙跡及圖史亦詳矣,凡元以前無一笑,而近如冷起敬、吳偉、杜董稍有者,亦未嘗及、或庸妄畫工合尾巷叢俚之談,以是八公者:老則張,少者藍、韓、壯則鐘離,書生則呂,貴則曹,病則李,婦女則何,為各據一端,作滑稽觀耶八仙慶壽在全國各地作坊印製的年畫中,都有此圖。從元人《慶壽詞》曲中得知已有鐘離、韓湘之名。八仙之說,當起於元代。此外,在作坊裏對八仙則笑謂為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為世上的眾生形象。他們來祝壽,代表了群眾都來慶賀之意。再有的就是仙山樓閣,題名海尾添籌。典故見於《東坡志林》: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後人用此典故,祝人長壽。   三、尊師敬祖類 人對自然界的風晴雨雪雷雹蟲害以及寒往暑來等變化,都以為有神靈主宰。萬物生長也有各司其
責任之神。所以在民間年畫裏除了門神、灶王、土地……等紙馬神像外,還有一大部分為社會上各行各業或為出行、謝醫、遷居、祈福等敬神活動而刷印的信仰物。就現存的這些信仰物來分析,其中固然不乏迷信品類,如雹神、火神、財神……,但也有不少人是古代有功于人民的先賢和科學發明者。為了紀念他們,於一年四季擇一佳日作為誕辰,並尊稱為祖師先人這類印刻的祖師之像,服裝形貌多半是儒者或道士的樣兒。在帷下香案之前,繪刻著祖師所發明的事物及其工匠操榮的動作。例如北京清代印製的一幅《魯公輸子先師》,畫公輸子(魯班)綰冠拱手而坐於中,桌案上無香燭爐瓶之物,而是瓦刀、墨斗、刨、鏟等工具、旁立四待者,也都是手拿斧、鋸、矩尺或捧經書。最引人注目的是:桌案前兩個工匠裝束的勞動者,一個單膝坐在長凳上正舉匠鑿眼打洞;一個躬身彎腰,在刨平木板,地上還有泥瓦、木工所用的建築工具,使文化低下的勞動人民,一眼便識圖中人物為建築工人所供奉的祖師魯班。過去每年的 臘月二十日 為魯班先師聖誕、建築業的石、木、瓦、繩匠人於是日敬酒謝師,收徒酬神。按:公輸子姓公輸,名般,春秋時魯國人,般與班字同音,後世多稱魯班。公輸子為我國古代建築工匠,傳說他創造了攻城雲梯和刨、鋸、鑽、繩尺等工具,故圖中魯班和兩旁待者都非官半裝束,而是普通勞動人民模樣。匠人尊其為祖師,在臘月不能施工的時候裏,擇日為魯班誕辰,藉以聚會並謝師收徒。象魯班先師這樣的祖師還有不少,木版年畫店或作坊長年刷印,以供各行各業祀神之需。如成衣匠的祖師為軒轅黃帝,造紙作坊供奉蔡倫先師,造酒業供的杜康真人,畫匠、油漆工尊奉吳道子,文書胥吏敬奉蒼頡,醫生祭祀藥王孫思邈,學塾讀書人敬至聖孔子,刻書、印刷匠尊 文昌帝 君、機神張衡、靴鞋匠拜孫臏真人,其他象剃頭匠祀羅祖,茶葉鋪祀陸羽,修腳醫祀達摩等等,百工技藝、各有其祖,年畫紙馬店皆圖刻其像,按斯出售,工匠藝人也設祀維謹,以示不忘先師創業之難。當然不少神像紙馬多是以論訛傳訛,或人們想像而來。如劉海上仙是針匠之祖、觀音為雕琢玉祖師,歐歧佛為銀匠、小爐匠之祖等等。

  四、驅災迎祥類 古人有神鬼之說,謂天神地鬼,以此告誡人們生平要行善勿作惡事,行善可以升天作神,害人作惡便入地為鬼,而鬼為害人間生活,何以治之,人們又推出古人姜尚(太公)作為鎮懾鬼神的最高總管。過去修建房屋,梁上必貼一《太公在此》或《太極圖》,以防鬼魅作崇。這類辟鬼驅邪之圖,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最流行,而以福建漳州年畫作坊印的較精緻。漳州顏錦華印的《太極圖》,除中間刻繪八卦之外,邊緣尚刻有琴棋書畫,如意葫蘆等寶物。還有印符、寶物以示鎮邪法器。《太公在此》,則畫姜尚作道士裝束,舉手揚鞭,懷抱一杏黃旗,坐騎一匹麟頭龍尾,虎爪牛蹄之四不象怪獸。據說在蓋房修屋,上樑安柱時必須粘貼一幅,否則不行。行商小販趕廟會做生意者,也奉姜太公為護身之神。按:唐代封姜尚為武成王,每出師命將,則晉太公廟辭訖,歲日便就廟引辭。又天寶六載(西元747年)正月,敕鄉貢武舉人上省,先令謁太公廟。每拜大將及行師克捷,亦宜告捷。(王溥〈唐會要〉)可知唐代已尊姜尚為王,主出師命將等用兵武備之事。至明代《封神演義》小說刊印流行,人們更迷信姜太公封神斬將,能鎮壓一切不吉之鬼神。故民間各地年畫作坊皆有此一圖像,供蓋尾安門、行商外出之家祀奉。在江南蘇州、
浙江一帶養蠶之家,每當育蠶季節,常見門上貼有《蠶貓避鼠》、《逼鼠蠶貓》或《蠶花茂盛》之類的單張或一對的新門畫。據說門神只管鬼魅禍害,不管老鼠;而老鼠喜吃蠶,貼上《蠶貓避鼠》之門畫,老鼠見了就不敢竄進蠶房了。《蠶花茂盛》是畫一頭戴花冠,身穿袍裙,手捧一盤蠶繭,坐一花斑白馬的馬明王,旁有一待女舉旗步于馬後。傳說馬明王為蠶神,門上貼此門神,災害不得進門,確保蠶之平安。按《搜神記·女化蠶》: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仍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以歸。為畜生有非常有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後來父殺馬暴皮庭中,女與鄰女戲于皮,馬皮厥然而起,卷女而去。後數日父還,于樹間見女及皮化為蠶。後世稱蠶神為馬明王是出此說。《逼鼠蠶貓》、《蠶花茂盛》一類蠶房粘貼的年畫,為何育蠶季節出現在江浙一帶?因為三、四月為蠶月蠶很嬌嫩,畏寒怕風,又怕異味污染,如有衣裝不潔,又有煙酒惡味的人不斷出入,不僅冷風隨入,且有影響蠶健康成長之細菌帶進蠶房;門上若貼一蠶花茂盛逼鼠蠶貓的門畫,鄉人便知室內在育蠶,不便闖入屋內去閒聊了,它頗有閒人止步之意義。看來民間年畫不止是裝飾門窗戶室,還有它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在的一面。在山東有一種柞蠶,以食櫟葉而生,吐絲紡綢俗稱柞絲綢。濰縣年畫中有蠶姑宮,刻印三蠶姑居上而坐,下有婦女養蠶,采櫟葉等勞動情景,此圖純系祀神用之紙馬,與《蠶花茂盛》之圖的作用不同,是 三月十六日 蠶娘娘生日後,新絲上市,祈福迎祥必備之圖像。  迎祥年畫中常見的一個題材是和合二仙,全國各地木版年畫都有此一圖像。就在西南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和合二聖之圖。形象大都仿佛,畫兩個蓬頭散髮之童子,身著繡衣,或赤足,或芒履,一捧彩盒,一持荷花,蓋借用途也廣。如杭州商店鋪家開市之日,懸和合二仙紙馬於招牌上,謂青龍馬,又叫青龍吉慶。象徵財源不斷之意。又新婚人家亦懸掛和合之圖。此俗乃從《周禮·地官媒氏疏》: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易林》:使媒求婦,和合二姓之說而來。此外,江南新婿回女方家中,如夫婦同拜堂上所懸和合二仙之年畫,表明將夜宿於女方家中,否則不拜。北方工商業堂上多懸天官賜福陸陳廣聚(和合二仙像和聚寶盆),陸陳座為陸沈,《莊子·則陽》有注雲: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沈也。”“陸陳廣聚,當為隱於市肆,廣聚財貨者之義。關於和合二仙的衍變,據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宋時杭城以臘日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緣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和合之神。祀之,人在萬裏外可使回家,故曰萬回。當時和合之神只一人。明人雜劇《鬧門神》提到了和合諸神,但不知是否二仙。據翟灝《通俗篇》謂:國朝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大士為合聖。故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聖。年畫中的和合為取合好之意,更添畫荷花與圓盒,當起源於清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