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 2009-12-04
明朝嘉靖年間,戶部主事海瑞痛責文官們一味遷就上意,濫用名器、竭民脂膏、修齋建醮、大煉仙丹;他強調,為臣者本該勸阻君王停止這些荒謬的行為,但卻無一人敢直言。根據明史,海瑞在給明世宗的奏摺裡寫道:「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諛之甚也。」文官體系何以出現這樣的風氣,他總結自己的看法是:「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
其實,這種「陛下誤舉之,而諸臣誤順之」的情況非僅海瑞所處的年代有,台灣今天亦然。自2000年政黨輪替迄今,政策忽東忽西,忽放忽禁,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長官的一句話,文官體系非但未依從專業力挽狂瀾,反而一味順從上意大做錦繡文章。幾年前高層對於西進大陸投資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文官們可以有一套說法,後來改成「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文官們照樣可以有另一套漂漂亮亮的說辭。
不僅如此,每一任閣揆一上台總要有自己的風格,於是在民進黨當政階段,游錫堃任院長時宣誓「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在謝長廷任院長時發行「月月有成績公報」,蘇貞昌當院長時端出「大投資,大溫暖」。去年再度換黨執政,劉兆玄出任院長後,「愛台十二建設」粉墨登場,如今吳敦義任閣揆,「庶民經濟方案」星夜之間又成為主流。這些方案在文官們生花妙筆下,總是風風光光起頭,而不聲不響地落幕,至終無人聞問,台灣的經濟競爭力就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消磨殆盡。驀然回首,台灣出口規模如今竟已降至南韓一半,經濟成長也已淪為四小龍之末,孰令致之?
造成台灣今天競爭力的滑落,部分責任該歸咎於近年府院這些有決策權的高層們,但是一個沉默的文官體系,一個只知順應上意而未善盡建言責任的文官體系恐怕也難辭其咎。政黨會輪替,總統及閣揆會換人,但是高階文官們長居此位,一切政策從研擬、規劃到管考,至終還是由文官體系來執行,惟近年台灣官場就如海瑞筆下所言,「大臣持祿而好諛,小臣畏罪而結舌」,文官們不知以專業力諫於前,又不知以臨深履薄的態度管考於後,試問「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三三三衝刺計畫」、「大投資,大溫暖」如今安在哉?
就以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而言,2004年行政院以空前的資源全台座談,提出計畫,擘劃願景,但方案執行迄今,成效令人搖頭。以服務業部門中的商業而言,投資占產值比重在1990年代尚有10%,至2007年竟已降至5.7%。我們認為服務業方案若能認真執行,文官們若能以臨深履薄的態度將其視為台灣轉型的關鍵,台灣服務業何竟至此?
再以最近吳敦義院長所提的庶民經濟而言,文官們努力揣摩「庶民經濟」,甚至詳查康熙字典對庶民的定義,但所編出的第一份庶民經濟指標「生活物價指數」卻毫無政策意義可言。我們先前曾一再強調只有依五等分位家庭所得水準,編製貧、富家庭的物價指數,才能明白各階層面臨的物價壓力,行政院也才能據以提出紓解民困之策,但未料最後經文官體系商議的結果,竟提出一個了無新義的生活物價指數。
我們瞭解,依五等分位家庭所得編製物價指數若要精確,必須辦理查價點的調查,以釐清貧富家庭的消費行為及購買場所,這得增加預算及人力才能達成。文官體系本應趁此機會提升統計編製的水準,但令人失望的是,幾經跨部會討論,簡單組合而成的生活物價指數,就成了向吳揆交差的成績單。
日前各部會提到行政院的「改善庶民生活行動方案」包山包海提了200多案,被吳揆評為「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惟追溯自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的文官體系思維,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文官們已明白在多變政局下的自處之道。上意要「三三三衝刺方案」,沒問題;上意要「愛台十二建設」,沒問題;上意要「庶民經濟」,照樣可以提出一堆方案和指標。但如此擅於迎合敷衍,疏於檢討管考的文官文化,於台灣經濟發展終究是有害的。
我們籲請馬政府正視此事。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只有改變文官體系的文化,才能提升政府政策規劃及執行的能力,進而讓台灣擺脫經濟發展的困境。若任憑此種文官文化繼續消磨國家發展的根基,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不論誰執政,提出多好的政策,也屬枉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