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負面情緒(3)

認識你的負面的情緒


 



  鬧情緒凡人皆有,並非女性專利,鬧情緒時很容易連帶負面情緒一並釋放出來,譬如憤怒、煩惱、不安、冷漠、鼓噪、無聊、迷惑、擔憂等。負面情緒是生活常見的,尤其在家裏,因為家庭是一個彼此距離最近、防衛機制最鬆懈的地方。身為父母應如何閱讀情緒?負面情緒由何而來?如何應付?


  情緒可從感官顯露出來,譬如當人緊張,手心便滲汗、心跳加速、頻上洗手間等。情緒也會在腦海留下記憶,做成陰影,譬如撞車帶來的恐懼情緒,令日後也害怕駕車。


  家庭是情緒失控的場所:父母在家教導子女功課而不得其去,最易將不滿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父母可將自己的角色換作補習老師,減少過分投入,壓力也減低。父母與子女溝通不足,誤會叢生也導致怒火激發。其實父母與子女共同解決問題,或出散步,既可調節生活步伐,又可讓情緒平伏。


  負面情緒乃來自我們腦中,己有一種牢不可破的偏見,控制我們,使我們思想作繭自縛。這種情緒的捆綁共十二種:
1. 自覺完美,不可能出錯。
2. 一切事情在我掌握之內。
3. 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4. 我應該取悅所有人,同時得到別人認同。
5. 我現在和將來的犧牲者,因此註定受傷害。
6. 完美主義,若達不到自己標準就發洩情緒。
7. 人生一定要公平,因此我可任意行事,做自己喜歡的事。
8. 視有些族群或民族比較低等,譬如菲傭。
9. 我一定是對的。
10.我一定要贏。
11.別人一定感激我為他所做的事,不然就不開心。
12.生活應該很自在。
  以上思想常令人偏激,我們應持幽默感接納人生不完美之事,心靈才得釋放。
  有句話說得對:「我所知的有限」,我們要不斷成長,心靈寬大才能以豁達心情,幫助自己看事物,從不同方向理解事情,解開心結。
  父母善於處理情緒,適當地跟孩子表達和分享情緒,讓孩子了解父母,這樣也為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典範。
  為人父母,切忌把責任推給孩子,避免說類似「一日最衰都是你」的話,免得孩子留下陰影,負面情緒禍延下代。其實情緒是可以平伏的,給大家留下私人空間和安靜時間、看看電視、洗個澡,也有助穩定情緒。

 吳思源/羅乃萱(節錄自《從心文庫》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