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是人們因某種讓自己不滿意的生活事件發生之後所產生的不舒服感受;基本上是一種主觀的狀態,同時也會造成情緒水位。既然是主觀,就無所謂的對或錯可言,所以應該要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之。既然造成情緒水位,就必須使之紓解以免累積在情緒水庫之中。情緒表達指的是人們用來表現情緒的各種方式,其功能就是在紓解情緒水位,使水位下降。可是,因為我們必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要學習變成一個社會人,情緒表達當然就必須以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等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表現之,否則紓解了原來的負面情緒,卻又因為不符合社會規範遭受到規範執行者的責備或體罰,而產生更大量新的負面情緒,對於情緒水位的紓解不但沒有幫助,還有可能更嚴重化。因此,學習符合規範的紓解情緒方式,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學習而來的能力。
問題在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了某些負面的情緒,會很自然的以攻擊本能的方式,表現出情緒且降低其情緒水位。父母和老師當然不會允許孩子採取攻擊的表現方式表達情緒;然而,倘若父母和老師缺乏情緒和情緒表達是兩種現象的觀念,就會造成在批判情緒表達方式時,連帶著也批判孩子不應該擁有某些情緒,讓孩子學習到人似乎是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於是,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就會採取壓抑的方式不敢表現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了情緒,但是一旦情緒水位逼近或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而採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和紓解其情緒,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和痛苦。
問題在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了某些負面的情緒,會很自然的以攻擊本能的方式,表現出情緒且降低其情緒水位。父母和老師當然不會允許孩子採取攻擊的表現方式表達情緒;然而,倘若父母和老師缺乏情緒和情緒表達是兩種現象的觀念,就會造成在批判情緒表達方式時,連帶著也批判孩子不應該擁有某些情緒,讓孩子學習到人似乎是不應該有負面情緒的。於是,一旦出現負面情緒,就會採取壓抑的方式不敢表現出來。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已經沒有了情緒,但是一旦情緒水位逼近或超過了警戒線,就可能因為無法控制而採用極端的方式表現和紓解其情緒,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和痛苦。
生氣是可控制的 心理園丁 許文耀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董氏基金會日前對大台北地區的民眾進行一項「怒氣」調查,結果顯示有一成半的人每天會生氣,有六成以上的人每週會生氣一次。此種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人,每個禮拜都有一次心情不舒服的時候,此種心情狀態不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了他的生活品質。
專家們曾提出多項生氣調節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大多建議個人如何適當地發洩怒氣。但是有效嗎?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亦顯示~ 六成民眾有生悶氣的習慣,生氣後大多以離開生氣源、自尋方法了斷的方式來撫平情緒。
這些結果顯示「避免衝突」是民眾最常用的生氣控制方法,此種方法有可能會造成「過度控制」!一旦累積太多的怒氣於內心,被引爆後的攻擊行為將是不可收拾的,之前的軍人開槍殺害同袍的例子,皆在說明此種現象。
所以要想調節怒氣,不只是要知道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什麼原因會使人生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個人受到威脅時,他會考慮在此情況下,是直接表現出「生氣」,還是往內壓抑、把焦慮悶在內心才能有效地降低威脅所帶來的傷害?如果他認為表現出生氣才能讓自己感受到掌握情境、有控制感的話,他必定會將衝突外化。由此可知,任何人的情緒表現與他的想法及評估是息息相關的,而這些想法往往是要幫助個人避免失去「控制感」,因為一旦失去了控制感,個人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有所阻礙,這會使人產生挫折感,而只要挫折感昇高,攻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便會增加。
由臨床心理學家教導民眾生氣控制的訓練,便是針對他的認知來進行改變,再配合肌肉放鬆訓練來降低生理反應,以提高個人的自我控制感。於認知改變方面,是教導個人了解自己的怒氣來源,重新詮釋引發生氣的事件,以緩和自己遭受威脅的感受。放鬆訓練的目標在於使個人能敏感於容易引發生氣的生理緊張及激動,透過對內在狀態控制感的提昇,使個人發展出能控制生氣時的內在想法。 生氣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但是要先能了解自己生氣時的內在心理狀態,如此才能知道生氣對自己的影響。倘若自己無法清楚地明瞭這些心理狀態,臨床心理師可以幫助你。因此,如果民眾想讓心理更健康些,是可以透過有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為你服務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