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醫生的位階是如何計算: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醫生的位階是如何計算



1.見習醫師(clerk): 指的是大五大六的學生, 他們並未負責任何
實際工作, 純粹是以醫院為教室, 由資深醫師來擔任臨床教學.
主要是讓他們瞭解, 醫院究竟是如何運作? 書本上的知識又是
如何運用在實務中? 他們通常團體行動, 很少落單. 若你看到
一位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身後跟著三五位看起來很稚嫩的醫師,
那大概就是見習醫師了.


2.實習醫師(intern): 指的是大七的學生, 在這一年當中, 他們
沒有寒暑假, 整年必須在醫院各科中輪流實習. 而實習流程的
設計, 每所醫學系可能略有不同, 但通常是三個月內科, 三個月
外科, 三個月婦產科暨小兒科, 三個月小科(如眼科, 耳鼻喉科,
皮膚科, 精神科, 復健科, 放射科....等; 牙科除外). 而實習
醫師在各科所擔任的, 通常是最基礎的工作. 例如打針, 換藥,
打點滴, 插鼻胃管, 插尿管, 小傷口的縫合....等. 他們通常
會在住院醫師的指導下, 分配到一兩位病人, 實際學習和從事
住院醫師的工作. 包括了病人入院後的問診和檢查, 病歷寫作,
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計劃, 甚至允許他們開立某些簡單的
藥物等.


有些醫學系, 會將前六年的課程壓縮為五年, 而將實習醫師由
一年延長為兩年, 以加強教學效果. 醫學生在畢業後, 才可以
參加國家所主辦的(不分科的)醫師執照考試.


3.住院醫師(resident, R): 這是專科訓練的開始. 各科住院醫師
必須在當科的各個部門, 及各個次專科, 輪流學習和工作. 凡是
病人住院後所需的一切醫療服務, 他們都可以在主治醫師的指導
之下,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儘量放手去做. 在病人住院期間,
住院醫師和護理師們, 才真正是照顧病人的第一線主力; 至於
主治醫師, 則負責大政方針的決定. 住院醫師的修業年限, 則
依科別而不同, 小科多半是三到四年, 大科則約六到七年.


4.總住院醫師(chief resident, CR):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行政
職務, 通常由第四年的資深住院醫師(R4)來擔任. 他必須負責
科內的行政事務, 負責安排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的教學計劃及
工作班表, 負責主持以教學為目的的晨會....等. 他通常已經
不需負責第一線的病人照顧工作.


5.研究醫師(fellow, F): 指的是住院醫師的第二階段. 傳統的
四大科(內外婦兒)在經過三年專科訓練, 並考取專科醫師執照
之後, 就必須進一步接受次專科訓練, 此一階段即為研究醫師.
而他們的工作內容, 主要是學習該次專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例如, 腸胃內科的 fellow 必須學習如何操作胃鏡, 大腸鏡,
和腹部超音波等檢查; 而其他次專科的內科醫師, 對於這些
檢查,  只需要瞭解操作原則, 何時必須安排這些檢查, 以及
如何判讀結果即可. 此外, fellow 也必須負責該次專科的會診
和教學門診. 任何住院病人, 若有需要會診該次專科, 通常都會
先由 fellow 看過. 此一訓練階段結束後, 即可參加次專科醫師
執照考試.


6.主治醫師(visiting staff, VS): 在許多民眾心目中, 似乎就
只有主治醫師才稱得上醫師. 無論如何, 已經擁有專科, 乃至於
次專科執照的他們, 的確才是真正成熟的醫師. 任何一位有資格
坐在診間為民眾服務的主治醫師, 都已經接受過由淺入深, 由廣
而專, 循序漸進, 至少十到十四年的漫長訓練. 而他們除了病人
看得到的看門診, 做檢查, 開刀, 和查房以外, 還必須做研究,
讀文獻, 爭取升等, 參加在職訓練和醫學會議, 以及教導資淺
醫師等. 實在遠不如一般民眾所想像的輕鬆!


至於科主任, 部主任....等, 和 CR 一樣, 都是行政職務, 都由
主治醫師來擔任. 很多民眾在求醫時, 非主任不看! 這其實有點
好笑. 因為, 一位內科部主任的專長可能是腸胃內科, 而民眾的
病痛卻是胸腔內科的問題. 我也看過有病人仗著自己身份特殊,
不肯給護理師打點滴, 一定要主治醫師來幫他打?! 天曉得啊!
咱這位主治醫師上回打點滴, 可能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若
說到打點滴這檔事, 他恐怕還得拜剛畢業的護理師為師呢!


總之, 醫師的訓練過程是循序漸進, 越鑽越細的; 每個階段有
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和學習目標, 而所具備的知識, 技術, 和
經驗, 亦隨之累積和成長! 醫界的倫理是, 每個人都應在自己
能力範圍內, 盡最大的努力, 但也必須瞭解和承認自己的極限,
必要時隨時請資深醫師幫忙. 而每個人在面對較資淺的醫師時,
也必須隨時擔負起教學和支援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