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科學家發現女人的離婚基因 .攜帶者中50%婚姻陷危機.(離婚基因)會減少女性分泌(催產素)oxytocin*甚而產生疏離孤獨.

離婚俱樂部


        如果一段婚姻充滿了爭吵甚至最後終結,男人通常成為責備的對象。然而,科學家們最近研究發現,這也可能是女性身上攜帶的「離婚基因」所致。


英國《每日郵報》26日報導,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科學家檢查了1800名女性及其伴侶的DNA,這些伴侶在一起的時間都超過5年。他們首次在女性身上發現了「離婚基因」:即催產素受受體基因變體。


婦女的身體都帶有催產素受體基因,而那些帶有這種基因變體的女性,有50%的幾率陷入婚姻危機或面臨離婚威脅,與這些女子結婚的男性對婚姻關係的滿意度也非常低。


這一新發現的基因可能是某些女性不願結婚的關鍵。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基因會影響女性分泌催產素(oxytocin),這種被稱為 「擁抱荷爾蒙」的分激素可以增加喜愛感覺和母愛。


分泌催產素時,特別是分娩和哺乳期間,它能幫助女性與嬰兒建立聯繫。而無法分泌催乳素的女性,她們可能很難與伴侶、朋友或孩子建立親密聯繫,並由此產生孤獨症。


...........................................




是不是某種人特別容易離婚?有些人離了好幾次婚,這種人是天生易離婚嗎?譬如,美國影星伊莉莎白泰勒離了8次婚。也有的家庭,上下兩代都離了婚,譬如,台灣歌手王傑從小父母離異,他自己後來也離了兩次婚。這種離婚的家庭傾向是遺傳的嗎?


新研究發現離婚可能和基因有關。美國波士頓大學一群研究人員比較8千對男性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婚姻狀況與離婚率,這些人都參加過越戰,原先研
究的目的是想診斷有沒有人因為參戰而心理功能失調,請他們談一談和配偶相處情形、結婚與否。結果意外發現,同卵雙胞胎(有相同的基因)比異卵雙胞胎,更可
能有相同的離婚型態。研究者因此懷疑離婚也許受到基因的影響。


波士頓大學的研究,掀起基因研究界很多討論與爭議。最近比較為相關研究界接受的是,基因和離婚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間接的。


波士頓大學離婚和基因關係研究的主持人雷楊博士解釋,基因對離婚的影響其實是透過某些含有基因的行為或疾病,而這些疾病和行為比較容易引起親密關係
的衝突。例如,藥物濫用、憂鬱和酒癮。「幾乎任何一種心理病態性疾病,都會讓婚姻變得更難維持,」雷楊博士說。他發現雙胞胎如果有病態性的賭博,離婚率比
一般人高2.8倍。



不斷複製的家庭暴力

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賽格爾認為,父母的婚姻關係是小孩成人後親密關係的藍圖。一個以300對夫妻的婚姻和他們小孩的婚姻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不愉快或是
破裂的夫妻關係,會延續至下一代的婚姻。因為小孩會學習到父母如何對待另一半。忌妒、情緒化、易怒,或是強勢對待配偶,對孩子婚姻的影響大過於不良的親子
關係或離婚。


根據統計,家庭暴力一直是婦女想離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去年的統計,婚姻關係中的暴力是所有家暴中最常見的,佔
65%;離婚後和同居的暴力加起來也有10%,佔第二位。雖然傳統上,暴力行為一直是社會與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但現在愈來愈多的研究投入暴力的生物學研
究。很多研究開始發現「基因缺陷」和侵略暴力行為的關聯。分析發現,基因製碼在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傳導物質所需的幾種酵素上出了問題。


過去,科學家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有些曾經受虐小孩變成施暴者,有些可以成長為心理健全的成人。2002年美國、英國和紐西蘭的研究者解開了謎。他們
認為這和小孩的基因有關。受虐的小孩,如果攜有某種獨特的基因(這個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比較可能成長為反社會、暴力傾向的成人。不過,他們認為,基因
決定論,基因A造成行為B,這樣的邏輯還是太簡單。「基因可以修正小孩對不友善環境的敏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受虐小孩都會成長為施暴者,有些基
因會保護小孩,抵擋創傷,」研究基因和暴力關係的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泰瑞馬非特指出。


偷情基因使人外遇?

除了和基因有關的疾病影響了婚姻,外遇也常在基因與婚變的關係中被提起。有些理論認為,喜歡拈花惹草也是基因在作怪。真的是如此嗎?性癮真是由不得己嗎?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基因是從胚胎就開始發展的藍圖,基因會透過荷爾蒙,引導生物的發展。雄性因為需要打獵,的確是比較具侵略,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基因散布出去愈多愈好,到處「播種」,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楊連謙指出。


在人猿的世界裡,只有一隻位高權重的雄銀背猩猩有資格和所有的雌性猩猩交配。過去從退伍軍人的研究也發現,睪固酮多寡和暴力行為與性活動成正比。睪固酮高的人,精力充沛、特立獨行、好鬥,而且縱慾。


如此看來,男性好亂交,女性堅守貞潔,對吧?錯了,大多數物種的女性也都很好色,兩性才會爆發戰爭,生物演化學家奧利薇亞賈德森在《Dr.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一書中指出。


過去,生物學家一直認為雄性生物是演化來做愛的,多重性伴侶史是很自然的,雌性生物是演化來生孩子的,她們往往會拒絕和一個以上的異性發生性關係。
但是,1980年後,生物學家運用複雜的基因技術分辨雌性的孩子是誰下的種,結果他們發現從竹節蟲到黑猩猩,守貞的雌性都很罕見。


有趣的是,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女性的「紅杏出牆」也和基因有關。英國倫敦聖湯馬士醫院史貝克教授的研究發現,女性雙胞胎,如果其中一人曾對配偶不忠,另外一個約有55%的機率也有類似情形。同卵雙胞胎對配偶不忠或忠誠的相似性最強。


不過,史貝克強調並沒有一個單一的不忠基因,而是很多基因一起作用,例如喜歡冒險性格的基因等等。


但是,根據這些研究,不論男性或女性就找到外遇的藉口了嗎?楊連謙醫師指出,人類行為有生物性也有社會性。我們人類常常期許自己是有別於動物,比較有靈性的,對自己必須要有自覺與自律。


有多年國外婚姻與家族諮商經驗的台大護理系助理教授熊秉荃也認為,忠誠是婚姻中的要件,外遇即使有情境因素,也不能成為一個必然的藉口,「上海有一個二奶村,並不表示可以成為包二奶的理由,是個人做了選擇讓外遇發生。」


事實上,基因和婚變關係的研究,就和研究多數社會行為有關的基因一樣受爭議。光是尋找這些基因就已經引起恐慌。很多人害怕,基因也許被用來做為犯罪或離婚的藉口。


社會行為其實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


在某些情況下,單一主要的基因可能決定一個特定的特質,例如眼睛的顏色或是杭廷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但是,多數影響行為的基因並非單一基因可決定的,而是多基因一起作用,再加上環境影響的結果。例如,我們的憤怒、貪婪、忌妒、色慾和抑
鬱等情緒,與慾望都是先天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知己知彼,婚姻久長

兩性的確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有生理的基因因素的影響,也有社會教育學習的結果。差異造成彼此互相吸引,也因而引起衝突。


熊秉荃指出,例如,社會文化的價值,造成性別角色太清楚,不論男性女性都在付代價。


男性的成長過程被要求不能哭、要勇敢,其實是讓男性成為情緒愈來愈抽離的個人,我們獎賞追求卓越,強悍衝刺藍波式的男性﹔男性如果比較有感受,就被
說是娘娘腔、姊妹太多、媽媽的小孩。但是進入親密關係時,女性又忽然希望男性可以有談情的能力。同樣的,男性一方面很欣賞很纖細的女性,但是一方面卻也嫌
棄女性為什麼都不獨立。


熊秉荃強調夫妻雙方都要有「不可能溝得通」的心理準備,「來自不同的家庭與成長背景,有哪一點基礎可以彼此互相了解?」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然後努力
一直學習了解對方,才能維持婚姻的久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社工師孫禎也說,婚姻是進形式,用謙卑、包容的心,放下自己的眼光,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婚姻會
愈變愈好。


婚姻是非常複雜的社會文化行為,基因不是解答人類行為唯一的答案,家庭社會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類的七情六慾也許免不了要依基因劇本的導
演,讓婚姻路途上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但是,預知基因的影響力,我們也許可以更了解自己與異性的差異,攜手共度晴時多雲偶有風雨的婚姻之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