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網站
在現今快速多元變化的世代,面對各種高壓力、
高競爭力的環境,各種精神障礙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
攀升。根據健保局二○○八年的資料,自一九九七至
二○○六十年間,國內憂鬱症患者增加了二.六倍,
但患者治療中斷率卻非常高;逾三分之一患者只看一
次門診就失聯,第一個月的回診率不到五成。
另一項調查顯示,成人罹患廣泛性焦慮症比例高
達三成二,其中有六.三%是重度焦慮症,以此推
估,全台約有百萬人飽受焦慮症困擾,需就醫治療
(台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二○○八)。
焦慮和憂鬱,看起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但
一般而言,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共病機率很高,事實
上,很多憂鬱症患者也伴隨著焦慮症狀,焦慮症病人
經常伴隨憂鬱症一同發生。
憂鬱症知多少
憂鬱症是「單極型情感性精神病」,相對於「雙
極型情感性精神病」的躁鬱症,病人終其一生只出現
鬱期,從未出現躁期。
憂鬱症常見症狀有:心情幾乎天天都很低落、過
去感興趣的事,現在都提不起勁、失眠或睡臥不起、
短時間體重明顯變胖或變瘦、說話或做事的速度比以
前慢、什麼事都不想做、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失去自
信、對未來絕望、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甚至有自殺
念頭或行為等。且上述症狀至少需持續兩個星期,幾
乎天天出現至少五種以上症狀,並包含第一、二項
時,而且明顯對個人生活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
產生干擾或傷害。
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個人
終其一生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達十五%,女生比男生
發生機率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
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估計,每十三個男人和每四
個女人中,終其一生會發生過一次憂鬱症。他也指
出,通常第一次發作的時間在青少年(十五~二十五
歲),中年(女性約四十五歲,男性約五十五歲)。
在台灣,也有老年人是在六十五歲時第一次發作。
焦慮症知多少
焦慮症,可以分為廣泛性焦慮症、畏懼症、強迫
症、恐慌症及創傷後壓力疾患。
此類患者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時時在擔
心,會有心悸、盜汗、肌肉痠痛、腹瀉、便祕、失眠
等症狀,這種情況出現一個月以上(更嚴格的標準是
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影響工作、人際關係或是其他
社交功能時,就是罹患了「廣泛性焦慮症」。通常焦
慮症不會伴隨出現精神病症狀,但是,許多精神疾病
像是鬱症病人,會伴隨著出現焦慮症狀。
陳正宗指出,廣泛性焦慮症的發生通常沒有特定
原因,而畏懼症病人發作則必須有情境。表現出的臨
床症狀有類似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像是心悸、盜汗
等,但是畏懼症患者表現出的症狀卻要比廣泛性焦慮
症患者強烈許多。而恐慌症是這五種常見的焦慮症中
唯一可以看出來有性別差異的,通常恐慌症患者女多
於男,比例約2:1。
憂鬱與焦慮和大腦都有關
陳正宗表示,憂鬱症患者中,約一半的人會就醫
尋求協助,但另一半的病人可能因為面子問題,或是
對事情無興趣、提不起勁,因此不願意主動就醫,需
要親友強制就醫。
而焦慮症患者通常較有病識感,因為很多焦慮症
患者是身體表現出頭暈、頭痛、心跳加快、胸悶等症
狀,誤以為到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就診就可以解決,殊
不知是焦慮症引發,因此,病人就診時一定要完整的
告知醫師身體的所有症狀,讓其判別是不是焦慮症。
陳正宗以他個人的臨床經驗舉例,他看到的憂鬱
症病人通常是已經患病六到十二週才來就診,焦慮症
則是平均會拖延到十二週,雖然患者通常有病識感,
但是常會因為認為病情不甚嚴重,而使就醫時間拖
延。要提醒的是,憂鬱症延誤就醫危險性較高,因為
患者有潛在自殺的可能。
這二種疾病都和大腦有關係,而大腦是一個很精
密的器官,如果大腦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時間越長,
恢復時間就會越久,這也就說明如果常處於憂鬱中或
是焦慮常常發作,就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治療。
也因此,陳正宗強調,這二種疾病患者的家屬
一定要做到「心靈守門人政策」-QPR(question、
persuade、refer),即是指患者家屬要「一問,二應,
三轉介」,多關心病患,回應患者需求,最後要轉介
就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