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焦慮症2






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特徵:此疾病是一種不合實際或過度的焦慮及擔心。擔心一生活環境、事件或細節。此病是慢性的,而不是急性發作的。過多的焦慮和擔心,發生的天數至少6個月,慢性的當然症狀都是持續的、比較嚴重的焦慮使得個案會非常不舒服,例如肌肉緊張、酸痛、心悸、腸胃不適、失眠、不安、神經緊張等等<臨床上個案常自我形容為神經質>,而干擾日常作息,個案可能會求醫<失眠是最常聽到的主訴>,而憂鬱也會伴隨而至。
治療可用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
預後:沒治療的話可能會對日常壓力的反應變得更嚴重或亦可能減弱
   有治療症狀會減輕,但是治療停止後,通常會復發
   病患可能會有憂鬱症

參考資料
精神科護理學










一般焦慮症涵蓋以下範圍:


 
















1.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指的是過度且持續不斷的擔心莫名的事物 , 且沒有一定的對象,沒有理由。
2.畏懼症(Phobias):不是很實際的害怕某些特定東西的地方。例如:一般性的畏懼、怕蛇、小動物...。社交畏懼症:害怕與陌生人交談、曠懼症、不敢獨自外出。
3.恐慌症:獨特且不可預期的生活反應,造成瀕死的害怕。
4.強迫症:重複不願意的想法或被迫的行為。例如:不斷反覆的洗手或檢查東西。

 


焦慮症的症狀:






1.擔心或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2.顫抖、抽搐或感覺發抖


3.疲倦、虛脫


4.肌肉緊張或心神不定


5.暈昡或頭痛


6.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7.冒冷汗或手心冒汗


8.口乾、反胃或腹瀉


9.沒有耐心、容易生氣



有些焦慮症反應會因人而有所差異;在一般正常的焦慮反應與焦慮症患者不同的是,焦慮症患者通常會過度的反應事實,而採取比較強烈的方法來避開引起焦慮的源頭。如果上述的症狀持續且明顯的發生,你應該尋求專科醫師的幫忙。


 


治療焦慮症:


在對不同的焦慮症狀況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首先,必需針對不同的焦慮症程度
及狀況擬定治療的計畫。












1.有多種有效的行為療法及技巧來治療焦慮症
2.肌肉放鬆及呼吸訓練可以幫助治療焦慮症及換氣過度的毛病
3.心理治療可以減緩因焦慮造成的思考行為混亂
4.可以抒發因害怕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懼造成的心理障礙

有種特定的療法是讓患者有限度的,採漸進式的暴露在他害怕的東西或地方。
例如:治療師要求怕蛇的患者先從想像小蛇由遠到近,然後是大一點的蛇,
最後再靠近無害的蛇的方式。這方法叫做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另外藥物的輔助幫忙也是很有效的。



 



選定尋求幫助:


約有百分之八的美國人深受焦慮症之苦。


人們感覺對某些特定事物不安或不舒服時,通常人們會開始拒絕它,這逃避會干擾正常的行為及生活。


焦慮症通常不僅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工作及社交活動。例如:患者可能因為害怕業務上所需的旅行跟交際行為失去工作。也可能拒絕位居高樓辦公室的工作,因為害怕搭電梯。


治療焦慮症的首要目標是針對引發焦慮症的任何事物解決情緒上的衝突,
採取抒發情緒及漸進式的積極承認來克服恐懼,藉由學習來克服害怕的情況。患者通常可以逐漸地減輕症狀。





焦慮症檢核表


 


請以平常心來檢查,到底你有多少焦慮的症狀:













感覺身體發熱



心悸



心跳加快



胸部緊



胃不舒服



換氣過度



常覺得很虛弱



發抖



暈眩



口乾



思想混亂



無法專心



肌肉緊張/痛



疲倦



 



 





 


我做不來



我覺得自己很傻



人們常注視著我



我可能會昏倒



我得了心臟病



讓我離開這裡



讓我離開這裡



沒有人會幫我



我沒法子獨自出門



我沒法子呼吸



我快要死了



我會發瘋



我陷入困境了



我不願意出門


假使有人受傷、生病
或是有火災怎麼辦?


 


















害怕



激動



恐慌



過度的擔心



不安



感覺世界毀滅或是
憂暗的或是悲哀的



被困陷住,無處可躲



被孤立



失去控制



難堪



罪惡感



抗拒



生氣



憂鬱



 



 



















假如你有了上述超過3個以上的狀況,請問自己下列問題:


擔心焦慮症發作會限制我的現在/未來的生活嗎?


我是否每天躲避這些的反應呢?


我是否常常感到緊張?


如果自己的答案的話,請注意是否該好好的照顧自己一點?


 





淺 談 焦 慮


焦慮是種極普遍的情緒感受,是每個人由小到老都會有的經驗。所以說,焦慮不一定就是不正常的反應,其實適當的焦慮不僅無須避免,反而可以促使個體表現得超出平常的水準。例如,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常可工作得更久,或在緊急實有跑得更快,力氣更大的情形,俗話說「狗急跳牆」也是一例。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不是所有的焦慮表現都是病態的,也不是所有會焦慮的人(世上恐怕找不到一個絲毫不會焦慮的人)都是有焦慮疾患的。


焦慮的症狀有輕、有重,也有形式不一樣的表現,常見如顫抖、肌肉緊繃、
坐立不安、戰戰兢兢、易受驚嚇、煩躁、心悸、胸悶、冒冷汗、口乾、頭暈,嚴重的甚至強烈到以為自己要死掉或失控,像恐慌發作即是。一般說來病態焦慮的特點如下:








一、焦慮表現程度(強度、長度)超過情境刺激的程度許多;
二、焦慮的程度達到明顯影響個體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際等功能。

有了病態的焦慮便需要接受專業的評估,接受必要的協助或治療。常見的焦慮疾患有:恐慌症、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畏懼症(如社交畏懼症)、泛焦慮症、
創傷後壓力症等。


和焦慮有關的是「壓力」。所謂壓力是指個體需要在心理或生理上付出
額外能量來面對和應付的情況。會造成這種壓力狀況的事物,便是壓力事件。個體承受了壓力事件(也可同時多項一起來)後,在知覺和認知上便有了安危急緩輕重的判斷,而後在心理和生理上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應,焦慮反應便是其一。


其實人是一個整合的個體,有身(生理)與心(心理)兩個層面,而這兩者密切
相關,又彼此影響。一個人對情境的認知,對其後續產生的反應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同樣有「會仔錢」被倒了,是把它看作「破產」或「一生都完了」,或採取「錢再賺還會有」,對一個人是會有不同的影響的。相同地,一個人如何來看待自己焦慮的反應(不管心理或生理上的)也會透過認知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反應,而心理症狀與生理症狀二者又會彼此相互影響,甚至產生如滾雪球似的惡性循環反應。對病態焦慮的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焦慮在生理層面上的症狀,並藉著調整病人的認知,使其了解其身體上症狀的意義,在藉心理輔導,就其性格偏差等方面的統合來減輕焦慮反應的症狀,破除畏懼逃避行為,改善功能表現。團體心理合併藥物治療的模式,更是提供此一完整統合的方式,也讓病友間有充份的情緒支持,共擔疾病的苦痛經驗,同享治療中的過程和成果,再回海闊天空的光明生活.


市療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世光


 




 




經常翹課、曾加入幫派學生-->較易有泛焦慮症症狀


澄清醫院家醫科曾對八百八十七位技術學院一年級學生,進行罹患「泛焦慮症症狀」調查,現有約10%的學生有泛焦慮症的症狀,該院家醫科主任蔡崇煌表示,大部份的焦慮症並非病態,但經常翹課、曾加入幫派及零用錢不夠用的學生,較易有泛焦慮症症狀。


蔡崇煌主任表示,過去在青少年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焦慮症在短期內不不致造成患者身體的重大傷害,但長期而言,其會導致課業不好、社會功能障礙及自殺等後遺症,泛焦慮症一般發作年齡約在青春期的早期,焦慮症可能是憂鬱症的預測或危險因子。


蔡主任指出,人一出生即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而焦慮是一種面對壓力的反應之一,因此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會有焦慮的症狀發生。適度的焦慮本身並非病態,反而可能是一種進步的原動力,但當壓力過後或壓力程度與焦慮症狀不成比例時,便可能成為病態的焦慮症。


校園青少年的泛焦慮症,值得社會及學生家長關心,蔡崇煌主任表示,有研究發現,泛焦慮症的症狀可能發生在憂鬱症之前或當中,也有可能發生在憂鬱症發作後尚併存,而校園自殺案件往往是長期焦慮症或憂鬱症狀所導致,同時併發泛焦慮症及憂鬱者,則具有自殺意念的比率會上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