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解離症)不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對家庭的影響很大.1)解離性失憶症(亦稱為心因性失憶)2)解離性迷遊症(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3)解離性人格疾患(亦稱為多重人格違常)4)自我感消失症

何謂解離症呢?
 簡單的說解離症主要是意識、記憶、身份、或對環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因而對生活造成困擾,而這些症狀卻又無法以生理的因素來說明。
 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手冊第四版,將解離症分為四大類,包括解離性失憶
(亦稱為心因性失憶)、解離性迷遊症(亦稱為心因性迷遊症)、解離性人格疾患(亦稱為多重人格違常)與自我感消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這一類的個案通常無法維持一個完整且一致的自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或經驗到有很多的『我』。目前認為『解離』是對『創傷』的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可以幫助患者『離開』所受的創傷,也可以『減緩』該創傷進入他們的生命中。研究顯示『解離現象』(dissociative phenomenon)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是一樣的,而兒童時期受到身體與性方面虐待的人較容易有解離症。
 
  解離性失憶症被認為是最常見的解離症,此病最常見的是對個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失憶,但對一般資訊的記憶則是完整的。而事實上在所有解離症中,失憶是最常見的症狀。解離性失憶症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年輕成年人多於年長的。這一類個案的失憶發作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或人格,且主要是失去「過去的記憶」,特別是創傷性的生活事件。
 解離性迷遊症的行為通常更有目的的與失憶結合,患者常會離開原來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個家庭或工作。當他們被尋獲後,他們已經有一個新的『自己』,但無法記起個人過去的重要資料(如原來的姓名、家人、工作),而且新的我與舊的我並不會交互出現。此病很少見,通常發生在戰爭、重大災難事件後。解離性解人格疾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違常,它是一慢性的疾病,也被認為是解離症中最嚴重的疾病。
 此病通常與兒時的性或身體的虐待有關,患者通常有二種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時期某一個人格會成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出現時,另一個人格就隱沒不見。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此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顯示:反社會人格者、酒精與藥物濫用的個案容易有此病。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續或重複的知覺到自我暫時消失不見了,覺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實,患者常覺得自己像機器人、在夢境中、或者覺得已經離開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讓患者很不舒服,而且他們也知道這些症狀不是真的。
 至於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過去的研究顯示,遺傳可能與解離症有關。如有的研究發現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8-10倍,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大規模的研究。在致病機轉上,一般認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離」,也就是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使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格變化等症狀。
 雖然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是誘發此病的導火線。一般認為患者可能先有因為基因與生活創傷造成的內在缺陷,在面臨生活壓力事件時,自我無法成熟因應,而產生解離現象。在治療方面通常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


找出並適當處理壓力源、適度的傾聽、催眠治療或以藥物輔助式的會談、鼓勵病人去克服症狀(如回憶)。
 綜言之,解離症雖然不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但對個人與家庭社會的影響可能很大,需要我們仔細的評估與適當的治療,使患者可以早日從迷失的自我中找回原來的我,而且可以更加成熟健康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因為刺激而引發失憶症應該就是"心因性失憶症"

"心因性失憶症":

一般人在承受心理壓力或遭遇心靈創傷時,會感覺到焦慮、恐慌或憂鬱等痛苦,但是隨著時光的消逝和事物的變遷,這種痛苦會逐漸的淡化或被遺忘,不過這並不是說壓力和創傷就此消失了,而是人們在寧靜調適的過程中將這些轉移到潛意識裏,此稱之為「潛抑」作用。當然這種寧靜調適的能力還是有限度的,若是此障礙的程度太大了,有些人會發生失憶現象,例如,在一場車禍中未受傷的生還者,他的近親死於車禍,後來造成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記起某些曾發生的事,這就是得了心因性失憶症,類似的個案常發生在我們的周遭,也因而被很多小說,電視和電影等取之為題材,其實此症的形成也是人類的一種自我防衛功能,由於這些心靈傷害帶給人們意識上太大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精神崩潰,所以經由不自覺的細密解離過程,將事件內容從當事人的意識中抽離而轉移到潛意識裏,結果發生了失憶現象,也避免了憂鬱自傷或心志瘋狂等危險。在戰爭期間這種症狀尤其多見,常發生於青少年及年輕的成年女性,但老年人則很少。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80524018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