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司法是為人民而存在嗎(林峯正)

      

司法是為人民而存在嗎(林峯正)


2011年 07月11日

連續兩天,「人民觀審」成了司法院蘇副院長及幾位學者之間的爭議焦點。
7月6日,王兆鵬、黃國昌、林裕順3位學者投書,質疑司法院雖設置「人民觀審制度研議委員會」,他們也都是該委員會的成員,但司法院卻在該委員會尚未就此議題充分討論,作成決定的狀況下,逕自對外宣布「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出爐,不僅欠缺對委員會成員最基本的尊重,且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司法院對於重要的政策議題,竟採取如此草率與專斷的決策模式。
隔天,司法院蘇副院長撰文回擊,司法院為了思慮周延,就此政策組成「人民觀審制度研議委員會」。為了準備在7月下旬司改策進會形成政策,6月底才根據民調結果在院內討論初步定調。他認為決策還沒有定案,草案又從何而來,3位學者對司法院的指摘是沒有事實根據的。
值得注意的是,3位學者文章見報當天,司法院刑事廳立即發出澄清新聞稿,否認《聯合報》及《自由時報》「人民觀審試行條例」已送行政院,預計於10月送到立法院審查報導之真實性,並預告相關法案研修工作將於9月下旬完成後,方送立法院審議。

民對法官無拘束力


平心而論,截至目前為止,司法院確未公布「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學者們的指摘或有誤會之處。不過,由蘇副院長的文章,以及7月1日赴律師公會全聯會全國理事長會議演講的內容可看出,他確實支持人民不具表決權的「純」觀審制度。學者們則認為,若要將刑事司法審判制度作如是的變革,只是讓人民「觀審」,人民的決定對法官沒有拘束力,根本不足以改變人民對司法高度不信賴的印象!
蘇副院長只是針對條例草案未正式出爐,反批學者們的質疑缺乏事實根據,但卻也在文中承認觀審的政策走向已在6月底的院內討論初步定調。學者們心中的疑問恐怕是,即將在7月12日召開的委員會,若學者們不認同司法院內初步定調的決策,還有多少建言的空間?更何況蘇副院長也說預計會在7月下旬的司改策進會形成政策,研修法案送交立法院審議,司法院賴院長在司法改革列車座談會嘉義場也指出,明年1月會在士林及嘉義地方法院試行人民觀審制。如此時程安排,就好像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任何所謂外人可以改變的嗎?
我們可以體會司法院對於司法改革的急迫感,也贊成應將「人民參與司法」列為下階段司法改革的重要議題。但此種變革應該要傾聽社會各界的意見,絕非簡單做做民調及少數專家學者發表意見後,由負責決策的官員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匆促決定。就以日本為例,在2009年正式施行的「國民裁判員」制度,也是歷經10年的研議、立法、準備而成。相較之下,司法院新任正副院長上任迄今8個多月就要決定立法政策方向,並向社會宣示明年1月試行上路,似乎也不將立法院看在眼裡?難道學者們質疑決策草率專斷是空穴來風?
民主社會對於政策的決定,應有一定的程序,司法院連公開聽取各界意見的機會都沒給,還能對外空言「司法是為人民而存在」嗎?



1 則留言:

  1. 表面上「司法是為人民而存在」,實際上執法者仗著司法權踐踏人民法律權益時,正義往往不能伸張,冤屈往往無處可申!「司法是為人民而存在」簡直是空言、是廢言!司法改革走向符何民情真這麼難嗎?民間沸沸揚揚喊著司法不公,執事者充耳不聞或真無能改變嗎?台灣的司法雖仍有改進空間,但真正的問題是在 “人治”而非 “法治”,司法仲裁者若能客觀公正,司法不公問題​即能降到最低。司法仲裁者的客觀公正(自由心證)若接受有條件的公開檢驗,法官權利不致大到無限的「太上皇」。這樣的小小要求國家都做不到,簡直是人民的恥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