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民眾捐贈給國父紀念館的道光皇帝龍袍
如同國際拍賣一樣...公開所有照片資料給社會及專家估價吧?一定會有第三種以上價格...
【2011/05/13 聯合報】
有民眾低價取得一批少數民族服飾,宣稱有近三億元價值,2004年捐贈給國父紀念館,館方以七點二折出具鑑價證明書,民眾據此申報退稅兩千多萬元,但最後被查出是「假捐贈,真漏稅」,監院認為館方有疏失,昨天通過糾正教育部及國父紀念館。
被監察院糾正後,國父紀念館指出,未來典藏將以與國父、先賢先烈相關的核心文物為主,其他捐贈都將更審慎處理。國父紀念館主任梁竹生說,之前接受九百餘件少數民族服飾捐贈時,的確因館內專業人員不足,外聘的五位專家鑑價偏高,而有疏失;經過這個案例,館內已深自檢討,包括他本人都會自請處分。
在國稅局要求重新鑑價後,十六名捐贈人中,有數位認為文物重新鑑值後被低估,不想捐贈了,欲取回文物,提出訴訟;一審判國父紀念館勝訴,不必返還龍袍等文物。梁竹生表示,爭議的九百多件文物重新鑑價後,雖只值兩千多萬元,仍是館方有史以來接受過的最高額捐贈。
許高山、翁源水等十六人在七年前共同捐贈苗、侗、滿等少數民族服飾共903件給國父紀念館,宣稱價值兩億九千多萬,館方出具約兩億元鑑價證明書,許、翁等人依此申報退稅兩千四百七十萬元。
隔年,國稅局察覺有異,函請主管機關教育部查明服飾價格是否妥適,教育部要求國父紀念館重新鑑價,最後鑑定僅為兩千七百八十餘萬,落差近十倍。其中有一件道光皇帝的龍袍,前後就價差高達六千萬元。梁竹生說,最初鑑價時,原以為龍袍為緙絲材質,緙絲的特色應是五彩繽紛、但織出來卻是平的,不像繡上去的凹凸不平,由文建會推薦專家鑑價時才發現其為刺繡,織法不同、價值也差很大;且後來還發現龍袍的內裡襯布是現代換新的,而非骨董。
監委劉玉山指出,國父紀念館無典藏空間、專業人力,就逕自接受文物捐贈,2005年曾展出一次,但遺失一件黎族織繡上衣,其他文物在六年來閒置封存,顯有疏失。
*****************************
太俗了 捐贈人打官司要索回 2011-05-13 中國時報
監察院昨糾正國父紀念館接受少數民族服飾捐贈一案,國父紀念館回應,這批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文物鑑價變成原先十分之一後,幾位捐贈者表示想要拿回,目前正進行司法訴訟。受此影響,國父紀念館未來以蒐集國父相關文物為主,不隨便接受其他無關文物捐贈。
監察院認為國父紀念館無典藏空間、又缺乏專業人力,卻接受捐贈九百多件少數民族服飾,衍生「假捐贈真漏稅」後遺症。教育部社教司科長朱玉葉表示,國父紀念館現已騰出空間蒐藏這批文物,並進行教育訓練,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國父紀念館展覽組主任梁竹生說,當年許高山等十六人共同捐贈九百多件滿族、苗族、蒙古族的服飾,展覽組找五位專家鑑價認為,這批文物很好、又完整,我方如果不蒐藏,最後可能會流到中國大陸去,不見得是好事。專家整體估價認為,九百多件文物應值兩億九千多萬元。
但九十四年十一月時,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松山分局致函教育部,表示捐贈人持國父紀念館開立證明書列報扣除所得稅,因數額龐大,請教育部重新認定捐贈鑑定價格是否妥適,以免有幫助逃漏稅的情形。
國父紀念館請文建會推薦一批新的專家來逐件鑑價,最後算出這九百多件文物共值二千七百多萬元。價值剩下十分之一,當初捐贈者中有三、四位不能認同,跟國父紀念館打官司要索回文物。
梁竹生表示,當初是集體捐贈,後來少數人要索回,不能代表所有捐贈者的意見,所以一審官司判定國父紀念館勝訴,繼續保有這批文物。
********************************************************************************************
東亞少數民族服飾展Eastern Asian Minority Races' Costumes Exhibition
- 活動地點:
- 本館-翠溪藝廊(Tswei-xi Gallery)
- 活動日期:
- 2005-07-28 ~ 2005-08-21
- 演 出 者:
- 主辦單位:
- 國立國父紀念館
- 聯 絡 人:
- 聯絡電話:
- 27588008-553
- 是否收費:
- N
- 備 註:
本館為因應社會大眾之需要,已朝向多元化經營,年前接受熱心收藏家捐贈東亞少數民族服飾乙批,共九百餘件,各種服飾不僅製作工藝精美,紋飾寓意深刻,編織工精色美,附飾之搭配更是獨特而令人讚嘆!
美感之追求是人類與生俱來之本能,東亞少數民族所創造的服飾,對人類美感之開拓有其貢獻。當我們站在一件件精美服裝或銀飾之前,欣賞不同民族之巧思設計、工藝精品,除了讚嘆應該還有一分緬懷與期許,期待有更多人來關心和參與,保存並傳承先人的技藝與智慧,讓這些固有的藝與美能夠生生不息。
舉辦這一次展覽,在時間空間所限製,然而記憶是可以持續累積,讓愛好者分享東亞少數民族的榮耀與美藝。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除了漢族之外,還居住著55個以上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各民族間的文化相互吸收交融,並受到漢民族服飾文化之影響,不斷演變和發展,遂形成今天燦爛豔麗的服飾風貌。「東亞少數民族服飾特展」展出台灣、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青海、西藏、湖北及湖南等地泰雅族、滿族、藏族、彝族、羌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族、佤族、拉祜族、景頗族、阿昌族、基諾族、德昂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壯族、瑤族、黎族及土家族等25個少數民族精美絕倫的代表性服飾。其中清道光年間明黃地緙絲十二章龍袍、苗族結婚服、侗族銀頭簪、壯族雲肩、黎族女王服、土家族女裝、景頗族女裝、布依族圍兜、佤族背包、水族套色染蠟揹扇、彝族童帽等均亮麗奪目,難得一見。
「雲南民族服裝服飾 展」
東南亞少數民族服飾展
東亞少數民族服飾導覽手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