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惡心」不應寫成「噁心」*「遷就」不是「牽就」*「不瘟不火」寫成「不慍不火」*(常見的錯別字和誤用成語)

常見的錯別字和誤用成語(張健)


2012年 02月09日



一、常見的錯別字:


1、「一味」寫成「一昧」。佛家有「三昧」之說,但沒有「一昧」,「一昧」是「一味」之誤。現在連許多研究生、作家、名嘴也一味用一昧。
2、「一旦」,是「(倘若)有一天(旦原意為早晨)」的意思,是假設性語言,很多學生寫成「一但」。某一次我閱看高、普考的國文試卷,竟一連發現7、8個人這麼誤用。
3、軟腳蟹:意指懦弱、無骨氣的人。現在大部分人都寫成「軟腳蝦」;好像只有一部年前在台灣上映的大陸連續劇《庚子風雲》用對了。為什麼不可以寫成、說成「軟腳蝦」,這道理就像「兩腳人」說不通一樣;人本來就是兩腳的動物嘛!無蝦不軟腳,說「軟腳蝦」毫無意義;而一般的蟹腳是硬的,說「軟腳蟹」才能顯示牠與眾蟹不同的特色。
4、「惡心」不應該寫成「噁心」。這也是大家習焉而不察的錯誤,惡心跟口沒有關係!不過大家讀「惡」的破音字ㄜˇ倒是都讀對了的。
5、「遷就」不是「牽就」:因為是我「遷」而「就」人,不是「牽」人「就」我。一字之差,把意思完全搞反了。


日常生活習非成是


二、誤用成語:


1、「每況愈下」和「每下愈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成語,有些人為了表示有學問,把「每況愈下」倒用了。「每下愈況」出自《莊子》,意思是道無所不在,愈低下的事物愈能顯示道乃普遍存在(在屎溺、在瓦礫……)之理。「每況愈下」則是一個後起的成語,初見於顧炎武的《日知錄》,意指情形愈來愈差。
2、「不瘟不火」,寫成「不慍不火」也不正確。「瘟」,是怯弱、窩囊之意,一個人做事「不及」叫「瘟」,「火」是過火、過分的意思;「不瘟不火」即恰到好處。而「不慍」和「不火」是重複的意思,用這4個字,迥不同於原意。
3、「無時無刻」下面必須加一「不」字,才能表達「時時刻刻」的意思(很多人加「地」或不加),否則就成了反面的意義。最近上映風靡一時的影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也有這個瑕疵。至於「無時不刻」,那是瞎編瞎湊的「偽成語」。
以上所例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聽到的錯誤,而且好像已有習非成是的趨勢,盼望大家有志一同,一起把它們改過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