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病患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二十倍左右;另外如躁鬱症,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十五倍左右;至於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八倍左右,主要死因是受到幻聽幻音的影響;
■自殺者九成五有精神病態 蘇東平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自殺的成因相當複雜,是生物、社會與心裡相互影響的。從精神病理來看,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五皆有精神的病態,最多的是情感性的精神病,如憂鬱症病患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二十倍左右;另外如躁鬱症,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十五倍左右;至於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八倍左右,主要死因是受到幻聽幻音的影響;還有一種是人格障礙者,如邊緣性人格或反社會性人格;另外濫用藥物或喝酒者,易致憂鬱侵蝕而走向自殺。一般來講,精神疾病較生理疾病患者容易有自殺傾向。到底什麼樣的因素主導自殺的傾向呢?首先,從生物性因素來談,如遺傳基因,腦部有一種化學物質血清促進素的代謝物,這類的賀爾蒙下降,經常會有自傷或暴力的行為出現;另外一種是膽固醇中的一種必須脂肪酸下降,所以營養不好的人也較易憂鬱;在賀爾蒙方面,壓力賀爾蒙調節不好,容易憂鬱與自殺;另外,有些胚胎因受母親懷孕時喝酒抽菸或濫用藥物的影響,出生後,體質上賀爾蒙容易下降,也與父母親關係不好,很容易造成自殺。這些都是生物與環境互動,體質弱的人,遇到壓力大時,較易憂鬱而自殺,所以,此時支持系統很重要,包括是結婚或單身、老年等因素皆應納入考慮,支持系統適時介入,可以幫助他們。 自殺在心理上因素,第一,自殺是攻擊性的行為,媒體常報導自殺的人帶著孩子或妻子去自殺,孩子或妻子可能是對他有影響或困擾他,當他不舒服時,就會衝動帶他們去自殺。第二,自殺的人在心理上常常不僅是想要死、也想要活,不見得一定要死,這是希望別人幫忙的訊號,此時應施予援手。
■適時關注身旁憂鬱症患者 陸汝斌 三軍總醫院精神部
瑞士、西德是社會福利很好的國家,自殺率卻很高;自殺率最低的國家反而是以色列、埃及等常戰爭的國家。
大概來說,自殺企圖,女性比男性高一倍;自殺成功,男性是女性的一倍。按照推估,台灣每天約有九人自殺死亡。若自殺人數沒有超出太多,我們就不能說有所謂的「自殺潮」。
不過,有很多的自殺者,被視為意外死亡而不報為自殺。所以,自殺比率可能被低估了。
憂鬱症的比率,全世界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終其一生會得此症,女性又比男性多一倍,成年人自殺高峰期是三十五歲到五十歲,正是人生最菁華的時段,得憂鬱症的比例也最高。憂鬱症與憂鬱症狀不同,自殺是憂鬱症的症狀。憂鬱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重減輕或增加、急躁不安、有罪惡感、喪失興趣、失眠或嗜睡、疲憊、自殺等。若是九大症狀中有五項症狀連續二週以上或是親人過世後有上述症狀二個月以上,一定要看精神科醫師。而如果一向不動,卻突然活躍起來,也要特別留意。最近立法院有人自殺送醫不要健保給付,實在不瞭解現況,自殺是一種病。
自殺死亡的人有百分之七十到九十合併有精神疾病,第一是憂鬱症,第二是藥物濫用,第三是精神分裂。目前沒有證據證實有自殺潮,倒是如果拿四十年前的台灣與今日對比,酒精成癮的人增加了一百倍,許多死亡者是否與此有關值得注意,尤其,目前社會對酒精是一點防衛都沒有。
當你發現身邊的人有憂鬱症時,不是「陪他走一段」,而是帶他去看專業醫師,適當治療,百分之八十的憂鬱症患者會在三到五週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老年族群是危險群之一 陳純誠 成功大學精神科
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是自殺高危險群之一,我國過去二十年來老年人自殺死亡率也一直高於全人口的平均數。此一問題必須重視解決。
老年人自殺常見的病因與一般人大同小異,研究結果顯示,最重要的老年自殺危險因子為:憂鬱症、酒精濫用或嚴重焦慮症;重大身體疾病造成嚴重殘疾;曾有自殺企圖病史;重大生活壓力,尤其是重大身體罹病或喪偶等失落經驗;獨居、社會支持網路缺損;特殊個性特質,如衝動、自戀與戲劇性個性特質。
有很多研究也發現,自殺很可能是一種疾病,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環境壓力的行為反應;研究也顯示,大腦Serotonin系統或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障礙與自殺有密切關係。
此外,我們在台南、高雄縣市調查了解,經濟狀況也是因素之一,所以地方政府給老年人的幾千元津貼事實上是可以發揮穩定的效果,數額雖然不多,但可讓很多老年人感覺不必仰賴別人,對其自我的存在價值可以提供一些支持。
預防自殺的危機處理包括:要有緊密的看護以防止再發生自殺行為;建立關係取得協議,使其行動前願意先告知,如此可緩和強烈的自殺意念;建立家庭防治措施,例如隱藏家裡的危險物品,使不易取得。此外,尚有三種預防自殺的利器:(一)治療潛在之病因,如憂鬱症的治療;(二)建立良好的求救系統;(三)做好全民心理衛生教育。透過這些都可以減少部分的自殺問題。
■藥物濫用與自殺關係錯綜 陳喬琪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
藥物濫用與自殺的關係錯綜複雜,這兩者本來就是各自具有複雜病因的病態行為,也是許多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狀,特別是藥物濫用與許多精神疾病有共病現象、因此衍生了更多的異常行為,彼此的影響相互加成,形成嚴重的醫療與社會問題。
在最近一系列研究,我們發現酒癮與藥癮的主要死因是意外死亡,而不是自殺,但是,有些所謂的意外死亡與自殺並無法區別,這個現象在海洛因成癮者尤為顯著;反過來,從中研院的一項研究卻發現,自殺已遂的案例當中,幾乎每一位個案在生前都有一種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見的是:重鬱症(與輕鬱症)、酒癮(與酒精濫用)。
其實,精神病理學研究都顯示憂鬱症與焦慮症,乃是酒癮者或藥物成癮者兩種最常見的共患精神疾病,「自我醫療」可能是重要的共通致病因素之一,而自殺則是最終的結局之一。
自殺是社會全體每個人每天都必須防範的事情;若要防患於未然,從藥物濫用防治的觀點而言,拒絕使用非法的成癮物質,拒絕使用酒精來治療自己的精神症狀,常常保持身心愉快;若有任何困難或生活壓力,則應尋求協助並積極解決,這樣應可降低自殺的發生。
■自殺行為是一種求救行為 李鶯喬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榮總曾在一九九三年針對自殺企圖的青少年做了一個三十四人的個案調查,雖然規模不大,但可供參考。調查結果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七是因為人際關係問題而想自殺,這裡面又有百分之四十五點二是與家人的人際關係問題,也有少部分是與戀人或老師的關係不良;其次是有重大精神疾病,佔百分之四十一點九,學業問題則佔不到二成,不如外界想像的嚴重。自殺的理由則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是逃避;其他還有是為解脫憂鬱情緒、有妄念幻覺、為了向自己不滿的人報復,想藉自殺的方式操縱他人、為求得到別人的了解而企圖自殺。這些企圖自殺的青少年經過半年至一年的追蹤,其中有百分之十八點二的青少年曾再度企圖自殺;其中百分之四點五自殺身亡。
青少年自殺行為事實上有早期徵兆,如:情緒低落、意念悲觀消極、有絕望無助感、經由文字或語言透露出厭世的念頭、出現反常或特別的語言或行為,和出現囤積藥品的行為。如果能及早察覺,可以適度加以輔導,避免悲劇發生。而對於絕望無助的青少年,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宣洩情緒,傾聽並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引導他們說出困擾,同時提供解決困擾的管道或方案;對於疑有輕生徵兆者,要直接探問;不要對曾有企圖自殺行為的青少年貼標籤,也不要以激將法來處理口頭發出的自殺警訊;對有病者應積極尋找專科醫師的協助和治療。
我要強調,自殺行為是一種求救行為;也是某些可治療的精神疾病表現出來的一個症狀。
■防治工作也可從社區著手 陳錦宏 草屯療養院心理衛生中心
九二一大地震初期,大家就很擔心會不會發生自殺潮,從國外研究來看,地震過後引發自殺潮的例子比較多,但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如日本有研究顯示地震過後自殺率反而降低。以南投的自殺增減幅度跟台灣其他區域來比,並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自殺潮發生。
以我在南投災區的實證經驗來談,地震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失落事件,但會不會產生自殺行為,則有許多複雜因素在作用著,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及民間快速地投入與協助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很多案例因為這樣的協助而暫緩或解除了自殺念頭。
對於自殺死亡的探討,還是要回到自殺企圖,因為有自殺企圖的人自殺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三十八倍,而能不能預測一個人自殺的最強因子也在自殺企圖。九二一大地震後,衛生署跟內政部很快地在南投跟台中設立兩個專責的心理衛生服務中心,因此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思考該如何預防有自殺企圖的人自殺。
南投的自殺防治是從社區著手,我們結合衛生、社會、教育、心裡等資源,對災後重建區自殺行為者建立一個從發現、處遇、追蹤、治療及轉介的社會心理照護系統,最後希望將這些實驗經驗,編纂成符合本土需要的自殺防治準則。
■人文與生命教育納入防治網絡 李明濱 台大醫學院精神部
自殺的預防與治療首重如何早期偵測自殺的高危險群,以及積極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相關單位應針對醫療體系及心理衛生體系專業人員、社會大眾、以及學校師生推廣相關教育訓練;並建立完整的轉介與防治網路,特別是如何將自殺議題涵蓋在人文及生命教育課程之中。
臨床醫師接觸到自殺高危險群或有自殺意念或自殺未遂的個案時,應審慎評估其再度自殺的危險性。如果個案曾有精神病史、自殺行為是有計畫的進行,自殺方式的致命性高、缺乏社會支持系統,顯示其再度自殺的危險性增高,須積極地介入並作緊急處置。
在社區醫療的領域中,最重要的是個案的辨認以及危險性的評估,進行危機處理,進一步決定適當的安置。因此,如何增進醫療服務人員之敏感度及評估能力,熟悉轉介流程,並在日後以重建後之健康社區為支持個案身心重建之重要力量,是未來努力之方向。
目前各縣市都設有生命線的諮詢服務,而衛生署並設有免付費愛心專線電話,台灣地區北中南地區九所精神科醫院並聯合設立免付費電話○八○○九五六一八(救我拉一把),近日來衛生署也開始規劃,由各相關單位針對自殺高危險個案成立諮商輔導專線。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自殺人口中有絕大多數是精神病患,積極預防及治療精神疾病則是防止自殺的首要工作。各縣市應普遍設立自殺防治中心,並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危機處理,適時轉介自殺個案就醫或接受專業輔導。加強全民教育,宣導及提供自殺防治的相關知識與措施,使大眾不再以自殺為羞恥隱晦之事,而避之不談。許多有自殺意圖的個案在自殺前都會透露訊息,朋友及家人若能多加注意身邊的人,即時防範並適當阻止,必能降低自殺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