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人格」近百年來便有林林總總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
無罪感(Guiltlessness)、
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
悖德症(en:Moral insanity)、
道德低能(Moral imbecility)。
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精神病態(Psychopathy)等醫學名詞。而通俗來說,則可用沒良心(Conscienceless)這詞簡易概括。
反社會人格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此種人格傾向常見於狡猾的政客、富二代、黑幫或犯罪組織頭目等人士之中。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
反社會人格 易衝動難自制 「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的特徵?
自由時報 – 2012年12月2日 〔 台南報導〕
殺害方姓男童的曾文欽,落網後還喊著「就是要殺人坐牢」才行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李怡萱分析,反社會人格者,其人格特質為容易衝動、情緒控制差、道德感低,不太遵守社會規範,思考模式都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可能因衝動而做出攻擊行為。
李怡萱指出,反社會人格者,很難單純從外貌分辨,要避免被傷害,只能在「感覺」不對時儘量避開,離得愈遠愈好,以免發生衝突。資料統計顯示,有些犯罪者就屬於反社會人格者。
李怡萱表示,反社會人格者的人際關係通常不好,也因道德感差,易因需求未獲滿足而去傷害別人;他們常不顧自己與別人安危,為達到目的,會對不同對象有不同表現,裝可憐也無妨,謊言若被揭穿,也因道德感低,一副若無其事狀。
反社會人格者,都不覺得自己生病,更不會主動尋求治療,但家人若能不斷柔性勸說,或許有機會讓他們就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